-
药物副作用
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氟哌啶醇、奥氮平)是主要诱因。这类药物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导致黑质-纹状体通路功能异常,引发运动障碍。止吐药(如甲氧氯普胺)和抗眩晕药也可能诱发。 -
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家族中有类似病例或基因变异(如CYP2D6、DRD2等基因)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
年龄与性别
高龄(>40岁)和女性(尤其是老年女性)风险更高。年龄增长导致抗氧化能力下降,加剧神经元损伤;雌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多巴胺受体稳定性。 -
环境与生活方式
长期高压力、吸烟、酗酒等可能通过氧化应激或神经毒性机制加重病情。 -
其他病理机制
包括氧化应激导致神经元损伤、突触可塑性失调、免疫异常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引发不可逆的异常运动。
提示:若出现不自主运动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调整用药,并通过遗传咨询、心理干预等方式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