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疾病分类
根据发病年龄和严重程度分为四型:
- Ⅰ型(婴儿型):出生后6-12个月内发病,病情进展快,多在1岁内因呼吸衰竭死亡。
- Ⅱ型(中间型):6-12个月发病,患儿无法行走或爬行,常因呼吸道并发症夭折。
- Ⅲ型(少年型):2-30岁发病,病情进展缓慢,以腿部无力为首发症状。
- Ⅳ型(成年型):30-60岁发病,进展最慢,预后相对较好。
2. 病因与机制
- 遗传因素: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Ⅰ-Ⅲ型),少数为显性遗传(Ⅳ型),与SMN基因缺失或突变密切相关。
- 其他假说:包括中毒、病毒感染、免疫异常等,但尚未被证实。
3. 典型症状
- 肌无力与萎缩:首发于手部小肌肉,逐渐蔓延至上肢、肩胛带,远端萎缩明显,呈“爪形手”或“猿手”畸形。
- 运动障碍:肢体近端无力导致上楼困难、行走鸭步,严重者出现呼吸肌麻痹。
- 其他表现:肌束震颤、腱反射减弱,偶见吞咽困难或构音障碍。
4. 诊断与治疗
- 诊断:结合肌电图(显示下运动神经元病变)、肌肉活检及基因检测。
- 治疗:
- 对症支持:利鲁唑可延缓呼吸衰竭,维生素E、营养支持及康复训练改善生活质量。
- 并发症管理:预防肺部感染、骨骼畸形,必要时呼吸支持或手术矫正。
5. 预防
- 产前诊断:通过基因检测筛查高危家庭,必要时终止妊娠。
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早期干预可延缓病情进展。若出现相关症状,建议尽早就诊神经内科进行系统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