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以心肌异常肥厚为特征的遗传性心脏疾病,具体特点如下:
一、核心特征
-
心肌结构异常
- 心室壁(尤其是室间隔)呈不对称性肥厚,导致心室腔缩小、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并可能伴随左室流出道梗阻。
- 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及纤维化,影响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
-
遗传性
- 约50%-70%为家族性病例,由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基因突变引起,目前已发现至少14种相关致病基因(如编码肌小节蛋白的基因)。
- 患者一级亲属需接受遗传学评估。
二、临床表现
-
常见症状
- 劳力性呼吸困难(左心室舒张功能下降导致肺淤血)。
- 胸痛(心肌需氧量增加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 心悸、头晕、晕厥(心输出量减少或心律失常引发脑供血不足)。
-
高风险并发症
- 猝死:是青少年及运动员运动性猝死的常见原因,多由室性心律失常(如室颤)导致。
- 晚期可发展为心力衰竭、心房颤动或血栓栓塞事件。
三、诊断与分型
-
诊断方法
- 超声心动图:显示心室不对称肥厚且无心室腔扩大,是主要确诊手段。
- 心电图:可见ST-T改变、异常Q波等。
- 基因检测:辅助确诊家族性病例。
-
分型
- 梗阻性:左室流出道梗阻(收缩期血流受阻),听诊可闻收缩期杂音。
- 非梗阻性:无血流动力学显著梗阻。
四、治疗与管理
-
药物治疗
-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或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减轻症状,改善舒张功能。
- 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猝死。
-
非药物干预
- 室间隔切除术:解除流出道梗阻。
-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高危猝死患者的首选预防措施。
-
生活方式建议
- 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及脱水,以防加重症状或诱发猝死。
- 家族成员需定期筛查。
五、预后
- 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可长期生存,但无法完全治愈。
- 预后差异较大,部分患者终身无症状,部分可能因严重并发症死亡。
肥厚型心肌病需通过多学科管理控制症状、降低猝死风险,并重视家族遗传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