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药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不存在绝对的 “吃什么药好得最快最有效”,常用药物如下:
- 利尿剂:如呋塞米、螺内酯等。利尿剂可以通过排水排钠、减少血容量来减轻心脏的前负荷,缓解水肿症状,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础药物之一。
- 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抑制剂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ACEI 类药物可以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减少血管紧张素 Ⅱ 的生成,从而扩张血管、降低心脏后负荷,同时还能抑制心肌重构,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 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拮抗剂(ARB):如缬沙坦、厄贝沙坦等。适用于不能耐受 ACEI 类药物的患者,其作用机制与 ACEI 类似,也能改善心脏功能和预后。
-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在心力衰竭时,醛固酮分泌增加,会导致水钠潴留和心肌纤维化。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螺内酯、依普利酮等,可以拮抗醛固酮的作用,有助于减轻水肿,改善心肌重构,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
- β 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β 受体阻滞剂可以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重构,长期使用可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和住院率,但使用时需注意从小剂量开始,逐渐滴定至目标剂量。
- 正性肌力药物
- 洋地黄类:如地高辛。洋地黄类药物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输出量,适用于心力衰竭伴有快速心房颤动的患者。但洋地黄类药物治疗窗较窄,容易出现中毒,使用时需密切监测血药浓度和不良反应。
- 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主要用于急性心力衰竭或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时,短期静脉应用可改善心功能,但长期使用可能增加死亡率,一般不常规使用。
- 其他药物:伊伐布雷定可通过选择性抑制窦房结 If 电流,降低心率,适用于窦性心律且心率偏快的心力衰竭患者;沙库巴曲缬沙坦是一种新型的抗心力衰竭药物,它结合了脑啡肽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拮抗剂的作用,能更全面地改善心脏功能和预后,可用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复杂多样,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心功能状态、合并用药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患者在用药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复诊,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