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伴发的精神障碍概述
多发性肌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结缔组织病,当它同时伴有皮炎时,被称为皮肌炎。其伴发的精神障碍主要是指在有丰富的疏松结缔组织的骨骼肌或皮肤和骨骼肌一起损害时,炎症性改变涉及各脏器和神经系统,从而产生精神障碍和神经症状。
症状体征
肌肉和皮肤症状
- 肌肉症状:主要影响躯干和四肢,常伴有疼痛。
- 皮肤损害:主要出现在头皮、四肢和躯干,表现为对称性的水肿性红斑。
- 全身症状:可能包括发烧、关节痛以及不同脏器的损害。
精神障碍
- 精神症状的非特异性:精神障碍的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 急性器质性精神障碍:起病较急者可能表现为意识障碍综合征,多发生在躯体病高峰期。
- 脑衰弱综合征:慢性起病及疾病早期及恢复期可能表现为脑衰弱综合征。
- 慢性器质性精神障碍:疾病晚期可能出现人格改变或智能障碍。
- 精神障碍与原发躯体疾病的关系: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通常与原发病的严重程度呈平行关系,其临床表现也可能随原发病的变化而转变。
神经症状
- 神经炎:最为常见。
- 癫痫样发作:也可能发生。
- 其他中枢神经症状:如痉挛发作、视盘水肿、吞咽困难、病理反射等,可能与伴发的脑血管病变有关。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
-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作为主要病因,其炎症性改变涉及各器官和神经系统,导致精神障碍和神经症状。
- 自身免疫性疾病: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细胞免疫缺陷可能有重要致病意义。
- 恶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关系密切,特别是40岁以上的皮肌炎患者,有50%合并癌症。
- 血管损伤:可能有致病意义。
- 感染、日晒、药物等因素:可能诱发该病。
- 其他生物学因素:如性别、年龄、遗传因素、人格特征以及既往的神经精神病史等。
- 心理因素:如应激状态、长期的心理矛盾等。
- 环境因素:如居住拥挤、环境嘈杂、潮湿、空气污染等。
发病机制
- 能量供给不足:躯体疾病引起机体代谢障碍,导致能量供应不足,影响大脑正常生理功能。
- 脑低氧:循环障碍、携氧能力不足或微循环障碍导致脑供血、供氧不足,发生脑功能受损。
- 生物毒素作用:外源性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的毒素或代谢产物直接作用于脑细胞,造成脑细胞受损。
- 机体代谢紊乱:体液代谢与酸碱平衡紊乱、内分泌激素改变等影响新陈代谢,使能量供应不足,影响脑功能。
- 应激反应:外源性有害因素通过神经生理、神经生化等机制影响大脑正常生理功能。
- 中枢神经递质改变:某些有害物质、药物或机体必需物质不足引起脑内单胺类递质代谢异常。
治疗
病因治疗
- 激素治疗:作为主要治疗方法,早期治疗效果较好,需长期应用。
- 免疫抑制剂:也可使用。
- 血浆交换治疗:作为辅助治疗方法。
对症治疗
- 精神药物:根据精神障碍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使用抗焦虑药、抗抑郁药或抗精神病药物,但需注意剂量和药物的副反应。
支持疗法
- 能量供给: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维生素的补充。
心理治疗和护理
- 支持性心理治疗:给予精神上的安抚,进行有关疾病的健康教育,解除疑虑,增强治疗信心。
- 行为训练:对精神运动性抑制或缄默、木僵、孤独、退缩者进行行为训练。
- 环境和心理护理:有助于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情绪。
康复治疗
- 肢体功能训练:促进病情恢复。
- 认知训练:改善认知功能。
通过综合治疗,包括积极治疗原发病、有效控制精神症状、给予心理干预、进行康复训练和做好生活护理等措施,可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