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局部中毒表现
-
皮肤异常
- 咬痕形态:臭虫叮咬通常形成连续一排小红点,伴随瘙痒、红肿。若出现线状叮咬痕迹或中央有针尖状瘀点,可能为多只臭虫叮咬或同一区域反复叮咬。
- 水疱或脓疱:部分人被咬处可能出现水疱,若抓破可能引发感染或色素沉着。
-
全身中毒反应(较少见,但需警惕)
- 过敏症状:如荨麻疹、全身瘙痒、呼吸困难等。
- 发热、乏力:若在咬伤后24-48小时内出现发热、头痛、全身疼痛等,可能提示感染或严重过敏反应。
- 严重症状:如头晕、恶心、胸闷、过敏性休克等,需立即就医。
二、处理建议
-
清洁与冷敷
- 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伤口,避免感染。
- 冷敷可缓解红肿和疼痛。
-
避免抓挠
- 抓挠可能加重炎症或引发继发感染。
-
药物缓解
- 局部涂抹止痒药膏(如皮炎平)或口服抗过敏药物(如氯雷他定)。
-
及时就医
- 若症状持续加重(如发热、呼吸困难、大面积红肿),或发现虫体、虫卵,需尽快就医。
三、预防措施
- 户外防护:穿长袖衣裤,使用含避蚊胺(DEET)的驱虫剂。
- 环境清理:避免在草丛、树林长时间停留,定期清理居住环境。
若症状轻微且无恶化,可先居家观察;若出现全身不适或疑似中毒反应,务必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