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病因: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其他病毒/细菌感染、药物或血清抗原接触有关。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在疾病中起重要作用。
- 病理机制:以动脉壁全层纤维素样坏死性炎症为特征,病变呈节段性分布,好发于血管分叉处。
2. 临床表现
- 全身症状:发热、乏力、消瘦、腹痛、关节痛等。
- 皮肤表现:沿浅动脉走行的红色触痛性皮下结节(多见于下肢),或紫癜、网状青斑等。
- 肾脏损害:最常见且严重,表现为高血压、血尿、蛋白尿,可并发肾梗死、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 消化系统:腹痛、血便(肠系膜动脉栓塞),严重时可出现肠穿孔或急腹症。
- 神经系统:抽搐、瘫痪、多发性神经炎等。
- 其他:心脏损害(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睾丸/卵巢受累等。
3. 诊断
- 实验室检查:贫血、白细胞增多、血沉增快,血清免疫球蛋白升高,部分患者HBV抗原阳性。
- 影像学检查:血管造影可显示动脉瘤扩张或血管闭塞,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有助于确诊。
- 病理活检:动脉壁炎症和坏死是确诊的关键。
4. 治疗
-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为首选药物,早期大剂量使用可缓解症状。
- 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用于激素控制不佳或重症患者。
- 支持治疗:包括降压药(控制高血压)、免疫球蛋白注射、血浆置换等。
- 手术治疗:严重并发症(如动脉瘤破裂)需血管重建术或动脉瘤切除术。
5. 预后
- 预后差异较大,轻症患者经治疗后可缓解,但约1/3患者可能在10年内因肾功能衰竭、心脑血管并发症等死亡。
- 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总结
小儿结节性多动脉炎是一种累及中小动脉的严重血管炎,需多学科协作治疗。家长若发现孩子出现不明原因发热、皮疹、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