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的定义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由于长时间患糖尿病而导致的蛋白尿以及肾小球滤过率(GFR)进行性降低的一种肾脏疾病。它是糖尿病病人最重要的合并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主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糖尿病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认为系多因素参与,包括遗传背景和部分危险因素的共同作用。
危险因素
- 遗传易感性:遗传因素可能是糖尿病肾病发病率及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决定因素。
- 年龄: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越大、病程越长,发生白蛋白尿的风险就越高。
- 血压:患者的体循环血压较高与随后发生糖尿病肾病相关。
- 肾小球滤过率:存在肾小球高滤过的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风险似乎更高。
- 血糖控制: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更易发生糖尿病肾病。
- 肥胖:在糖尿病患者中,BMI居高与CKD的风险增加相关。
发病机制
- 糖代谢异常:在糖尿病状态下,全身脏器出现糖代谢障碍,其中肾脏的糖代谢明显增强,导致肾脏的糖负荷增加。
- 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肾小球高灌注、高跨膜压和高滤过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中起关键作用。
- 氧化应激:糖尿病状态下,葡萄糖自身氧化造成线粒体超负荷,导致活性氧(ROS)产生过多,引起多种损伤介质,促进肾小球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多、降解减少,导致小球纤维化。
- 免疫炎症因素:天然免疫中补体系统和模式识别受体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网络,可能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遗传因素:目前认为糖尿病肾病是一种多基因病,遗传因素在决定糖尿病肾病易感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表现
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
- 蛋白尿:早期可能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逐渐发展为显著蛋白尿。
- 水肿:可表现为眼睑、面部、上下肢、脚踝水肿,严重的出现会阴、背部等全身水肿。
- 高血压:肾脏病变会通过一些列的机制引起血压的升高。
- 肾功能下降:表现为乏力、没有精神;气促、呼吸困难;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持续瘙痒;失眠等症状。
糖尿病肾病的分期
糖尿病肾病通常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高滤过期:肾小球滤过率轻度增高,尿微量白蛋白为阴性。
- 微量白蛋白尿期:以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为特征,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为20~200μg/min(或30~300mg/24h)。
- 大量白蛋白尿期:以临床显性蛋白尿为特征,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300 mg/g。
- 肾衰竭期:eGFR严重下降<[15 ml/(min·1.73m2)],出现全身多系统症状,需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包括:
- 血糖管理:严格控制血糖,个体化设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目标值。
- 血压控制: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 蛋白尿控制: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减少蛋白尿。
- 血脂调节:控制血脂水平,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 生活方式干预:改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等。
- 并发症处理:包括贫血、营养不良、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的处理。
糖尿病肾病的预防
糖尿病肾病的预防包括:
- 定期筛查:定期进行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和肾功能检查。
- 控制血糖:严格控制血糖水平,避免血糖波动。
- 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 健康饮食:选择低盐、低蛋白、低脂肪的饮食。
- 改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适量运动、戒烟戒酒等。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以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