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病是一种由异种血清或药物引发的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过敏性疾病,属于Ⅲ型变态反应,其核心特征如下:
一、疾病本质
- 免疫反应异常:机体对外来抗原(如异种血清蛋白或药物成分)产生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激活补体系统并引发炎症反应。
- 临床分类:
- 急性血清病:发生于抗原暴露后7-12天。
- 亚急性血清病:多在抗原暴露后3周左右发病。
二、病因及高危因素
- 主要诱因:
- 异种血清制剂:如破伤风抗毒素、抗蛇毒血清、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TG)等。
- 药物:青霉素、磺胺类、苯妥英钠等非蛋白类药物亦可引发。
- 易感人群:过敏体质者、反复输血者、免疫功能异常人群。
三、典型临床表现
- 皮肤症状:
- 皮疹:多为荨麻疹样或麻疹样红斑,可伴瘙痒;部分出现注射部位水肿或红斑。
- 特殊分布:手、脚背外侧等部位出现薄带状红斑。
- 全身症状:发热、淋巴结肿大、肌痛、胃肠道不适(恶心、腹泻)。
- 关节症状:多关节疼痛或关节炎,以膝、肘、腕关节常见。
四、潜在并发症
严重者可累及多系统,如肾小球肾炎、心肌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周围神经炎)等。
五、诊断依据
需结合以下信息综合判断:
- 病史:近期血清制剂或药物使用史。
- 实验室检查:
- 循环免疫复合物升高、补体(C3/C4)水平降低。
- 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排除性检查:必要时行皮肤活检(显示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
六、治疗与管理
- 轻症:停用致敏原,对症处理(如抗组胺药)。
- 重症: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控制炎症。
- 预后:多数患者1-2周自愈,少数需长期监测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