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机制
血清病本质是抗原(如异种血清蛋白或药物)与抗体(主要为IgG、IgE)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激活补体系统,引发局部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及组织损伤。广义上,任何外来抗原引起的类似反应均可称为血清病样反应。
2. 常见病因
- 血清制剂: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蛇毒抗毒素等。
- 药物: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保泰松、苯妥英钠等。
- 其他:生物制剂中的细胞因子等。
3. 典型症状
- 皮肤症状:荨麻疹样风团、紫癜样皮疹或麻疹样皮疹,多首发于注射部位。
- 全身症状:发热(38℃~39℃)、全身淋巴结肿大、关节肿痛。
- 严重表现:喉头水肿、低血压、过敏性休克、多发性神经炎、肾小球肾炎等。
4. 治疗与预后
- 对症治疗:轻症可用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或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重症需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
- 紧急处理:出现喉头水肿、休克时需立即注射肾上腺素并给予生命支持。
- 预后:多数症状具有自限性,1~2周内随抗原清除逐渐缓解,但严重过敏反应可能危及生命。
5. 预防建议
- 避免重复使用已知致敏的血清或药物。
- 用药前进行过敏试验(如青霉素皮试)。
若出现皮疹、发热、水肿等症状,建议及时至风湿免疫科或急诊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