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状红斑狼疮的病因复杂,涉及多因素共同作用,具体可归纳如下:
一、遗传因素
- 家族遗传倾向:患者的一二级亲属中发病率约为10%-20%,单卵双胞胎发病一致率显著高于双卵双胞胎。
- 基因异常:多个基因异常可能增加疾病易感性,部分患者存在高球蛋白血症或自身抗体异常。
二、环境因素
- 紫外线照射:紫外线损伤皮肤细胞并激活免疫反应,是重要诱因。
- 化学物质/感染:接触芳香胺类化学物质、病毒(如EB病毒、风疹病毒)或细菌感染可能触发异常免疫反应。
- 药物:
- 诱发症状药物:如保泰松、金制剂。
- 引发狼疮样综合征药物:如肼屈嗪、普鲁卡因酰胺、氯丙嗪等。
三、内分泌因素
- 雌激素水平:育龄期女性高发,雌激素代谢异常可促进自身抗体产生,妊娠或口服雌激素可能加重病情。
四、免疫异常
- 自身免疫紊乱:T/B细胞功能异常导致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大量生成,攻击皮肤组织。
- 炎症反应:免疫复合物沉积引发慢性炎症,导致皮肤红斑、鳞屑等典型表现。
五、其他诱发因素
- 物理刺激:寒冷、强烈电光照射可能加重病情。
- 吸烟:长期吸烟增加发病风险。
以上病因并非独立存在,常以“遗传易感性+环境/内分泌等诱因”共同导致免疫异常,最终引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