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典型症状
- 皮肤损害:早期为鲜红色斑片或斑块(直径0.5-10cm),表面覆有黏着性鳞屑,去除后可见毛囊口扩大和角质栓。皮损中央逐渐萎缩凹陷,边缘隆起呈盘状,伴毛细血管扩张,愈合后可能遗留瘢痕和色素异常。
- 好发部位:头面部(尤其是双颊、鼻梁)、头皮、耳廓、颈部等光照充足区域,偶见于躯干、四肢。
- 黏膜损害:约20%患者累及口腔黏膜,表现为下唇糜烂、红斑,伴放射状白色短纹;鼻腔、生殖器黏膜也可能受累。
- 脱发:头皮皮损可导致瘢痕性脱发,头发易折断。
2. 疾病特点
- 光敏性:日晒后皮损加重,需严格防晒。
- 病程:慢性反复发作,可持续数年至数十年,部分患者可能进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约1%-5%)。
- 并发症:少数可发展为皮肤癌(如鳞状细胞癌)或累及全身系统。
3. 诊断与治疗
- 诊断:结合临床表现(典型皮损+光敏史)、皮肤活检(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免疫球蛋白沉积)及抗核抗体检测。
- 治疗:
- 局部用药:糖皮质激素软膏(如卤米松)、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缓解炎症。
- 系统用药:抗疟药(羟氯喹)为一线药物,严重者可联用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或沙利度胺。
- 辅助措施:避免日晒、使用防晒霜,必要时补充维生素D3。
若出现面部蝶形红斑、持久性盘状皮损或光过敏症状,建议及时至皮肤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