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是一种由严重肝病或门体分流引起的代谢紊乱性疾病,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为核心特征。其本质是肝功能异常导致毒性物质(如血氨)无法被有效清除,通过血脑屏障引发脑功能损伤。
核心特征
-
病因与机制
- 多继发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衰竭等严重肝病,或存在门静脉-体循环分流
- 肝功能异常导致神经毒素(如氨、硫醇等)蓄积,干扰脑细胞能量代谢及神经传导
-
临床表现
- 早期症状:性格改变(如抑郁转兴奋)、睡眠倒错(白天嗜睡、夜间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计算力下降
- 进展期表现:意识模糊、扑翼样震颤(特征性肢体抖动)、言语不清、定向力障碍
- 终末期表现:昏睡至昏迷,伴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出现脑水肿、抽搐
-
诊断与监测
- 结合肝病史、神经精神症状及实验室检查(血氨升高为重要指标)
- 需排除其他原因(如脑血管意外、中毒)引起的意识障碍
-
治疗原则
- 祛除诱因(如感染、消化道出血)
- 降氨治疗(乳果糖、谷氨酸制剂等)及调节肠道菌群
- 支持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限制蛋白质摄入
预防要点
- 肝病患者需控制蛋白质摄入量(以植物蛋白为主),避免便秘及感染
- 慎用镇静剂、利尿剂,定期监测血氨及肝功能
该病预后与早期识别密切相关,约20%-30%的肝硬化患者可能出现肝性脑病,及时干预可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