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以反复或持续性上腹部不适为特征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属于功能性胃肠病范畴,具有以下特点:
一、疾病定义与特征
- 无器质性病变:经胃镜、影像学等检查后未发现胃溃疡、肿瘤等结构性异常。
- 核心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餐后饱胀、早饱(进食少量即产生饱腹感)、嗳气、恶心等。
- 症状持续性:症状可持续数周或反复发作,可能伴随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
二、发病机制
- 胃肠动力异常:胃排空延迟、胃十二指肠运动不协调导致食物滞留。
- 内脏高敏感:消化道对正常刺激的感知异常增强,轻微胀气即可引发不适。
- 多重诱因:
- 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黏膜炎症
- 精神压力导致的脑肠轴功能紊乱
- 不良饮食习惯(暴饮暴食、高脂饮食)
三、临床分类
根据罗马IV诊断标准分为:
- 餐后不适综合征:以餐后饱胀、早饱为主要表现
- 上腹痛综合征:以上腹部烧灼感或疼痛为突出症状
四、流行病学特点
亚洲国家患病率约5%-30%,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多发于青中年群体。
五、鉴别诊断
需排除消化道肿瘤(伴随消瘦、黑便等症状)、胃食管反流病等其他器质性疾病后方可确诊。
六、治疗管理
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 生活方式调整:规律饮食、低脂饮食、适度运动
- 药物对症治疗:
- 促胃肠动力药(莫沙必利、多潘立酮)
- 抑酸剂(质子泵抑制剂)
- 抗焦虑药物(针对伴焦虑患者)
- 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压力管理训练
该病虽不危及生命,但显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需通过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改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