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依据
-
临床症状
患者早期可能无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常出现以下表现:- 压迫症状: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声音嘶哑、上腔静脉梗阻(头面部及上肢水肿、颈静脉怒张)。
- 炎症相关症状:胸痛、低热、咳嗽(多为干咳)。
-
影像学检查
- 胸部X线/CT:显示纵隔增宽、纵隔内组织异常增厚或钙化影,CT可更清晰分辨纤维化范围及血管受压情况。
- MRI:适用于碘造影剂过敏者,可评估管腔通畅性及纤维化程度。
- 食管/支气管造影:发现食管狭窄、瘘管或器官受压移位。
-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可能提示炎症指标(如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但特异性较低。
-
病理活检
- 通过纵隔镜、胸腔镜或手术获取组织标本,明确病变性质(如肉芽肿性或纤维性炎症),是确诊的关键。
-
鉴别诊断
- 需与纵隔肿瘤(如淋巴瘤、肺癌)、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等区分,结合影像特征及病理结果综合判断。
二、诊断流程
- 初步评估:根据症状(如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及影像学异常(纵隔增宽、钙化)提出疑似诊断。
- 进一步检查:完善CT/MRI明确病变范围,必要时行病理活检。
- 病因排查:结合病史排除结核、外伤、药物中毒等潜在病因。
三、注意事项
- 慢性纵隔炎早期诊断困难,需警惕隐匿性进展。
- 确诊后需长期随访,评估并发症(如肺动脉高压、膈肌麻痹)。
建议患者及时至正规医院就诊,由多学科团队(胸外科、呼吸科、影像科)协作制定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