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重症肌无力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电生理检查综合判断,具体标准如下:
一、核心诊断依据
-
特征性症状
- 骨骼肌无力呈波动性,表现为晨轻暮重、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
- 常见首发症状为单侧或双侧上睑下垂,可伴复视、咀嚼/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四肢无力等。
-
肌疲劳试验阳性
- 通过1分钟内连续动作(如眨眼30-50次、下蹲起立)观察肌力衰减情况,若症状加重则为阳性。
-
新斯的明试验阳性
- 肌注新斯的明0.5-1.5mg后15-45分钟,肌无力症状显著改善,需联合阿托品拮抗副作用。
二、辅助检查标准
-
血清抗体检测
- 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抗体):阳性率约85-90%,为特异性指标;
- 抗MuSK抗体:适用于AChR抗体阴性的部分患者。
-
电生理检查
- 重复神经电刺激(RNS):低频刺激(如尺神经)显示波幅递减≥10%为异常;
- 肌电图(EMG):提示神经肌肉接头传导障碍,如波幅递减或单纤维肌电图异常。
三、分型诊断标准
根据受累肌群分为:
- 眼外肌型:仅眼睑下垂、复视,无其他肌群受累;
- 延髓肌型:以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发音障碍为主;
- 全身型:累及四肢、颈肩肌群,伴眼睑或延髓症状。
四、排除性诊断
需排除其他神经肌肉疾病(如肌营养不良、格林巴利综合征)及胸腺相关病变(如胸腺瘤),建议完善胸部CT检查。
诊断流程总结
- 典型症状+肌疲劳试验→初步怀疑;
- 新斯的明试验阳性→支持诊断;
- 抗体阳性或电生理异常→确诊;
- 结合分型及排除其他疾病→明确临床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