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酮症高血糖-高渗性昏迷(HHS)的治疗需采取多维度综合措施,以快速纠正代谢紊乱并预防并发症。以下为具体治疗策略:
一、补液治疗
-
补液原则
- 初始阶段:优先使用生理盐水(0.9% NaCl)快速扩容,前24小时补液总量为6-8升。
- 后续调整:根据血清钠浓度调整补液类型,若血钠>155mmol/L或渗透压显著升高,可改用低渗盐水(0.45% NaCl)。
- 补液速度:遵循“先快后慢”原则,初始1-2小时输入1-2升,随后根据血压、尿量及心肺功能调整。
-
特殊情况处理
- 休克患者需补充血浆或全血以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 老年或心肾功能不全者需谨慎控制输液速度,避免肺水肿或脑水肿。
二、胰岛素应用
-
给药方案
- 起始剂量:短效胰岛素0.1U/kg静脉推注,随后以0.05-0.1U/(kg·h)持续静脉滴注。
- 血糖控制:当血糖降至13.9mmol/L时,改用5%葡萄糖液+胰岛素(按3-4g葡萄糖:1U胰岛素比例)维持血糖稳定。
-
注意事项
- 避免早期大剂量胰岛素导致血糖骤降或低血糖风险。
- 胰岛素治疗需在充分补液后启动,以防血容量不足加重高渗状态。
三、纠正电解质紊乱
-
补钾原则
- 尿量>30ml/h时,需早期补钾(血钾<5.3mmol/L),根据尿量、血钾值和心电图调整剂量。
- 严重低钾血症需静脉补钾,浓度不超过20mmol/L,速度不超过10-20mmol/h。
-
其他电解质
- 监测并纠正镁、磷等电解质失衡,尤其存在心律失常或呼吸衰竭时需及时干预。
四、并发症及诱因处理
- 感染控制
- 积极寻找并治疗感染灶(如肺部、泌尿系统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
- 酸中毒管理
- 轻中度酸中毒可通过补液及胰岛素治疗纠正,严重者(pH<7.1)需静脉输注碳酸氢钠。
- 器官保护
- 监测心功能,避免液体过负荷导致心力衰竭;昏迷患者需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机械通气。
五、动态监测与调整
- 核心指标监测
- 生理指标:每小时监测血糖、电解质、渗透压、尿量及生命体征。
- 渗透压计算:公式为2×(Na⁺ + K⁺)+血糖(mmol/L)+血尿素氮(mmol/L),目标为每小时下降3-8mOsm/kg·H₂O。
- 治疗方案调整
- 根据中心静脉压、血气分析及肾功能动态调整补液速度和胰岛素剂量。
六、预防措施
- 高危人群需定期监测血糖,避免脱水、感染或药物滥用(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诱因。
- 长期管理包括饮食控制、规律运动及个体化降糖方案。
通过上述综合治疗,多数患者可在24-72小时内逐步恢复,但需警惕脑水肿、血栓形成等远期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