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酮症高血糖-高渗性昏迷的调理需结合急性期治疗与长期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一、急性期治疗调理
-
补液治疗
- 目标:纠正脱水和高渗状态,恢复血容量。
- 方法:
- 初始阶段首选生理盐水快速补液,前24小时总量约6-8L,速度遵循“先快后慢”原则。
- 当血糖降至13.9-16.7mmol/L时,可改用低渗盐水(如0.45%氯化钠)或5%葡萄糖液,避免渗透压骤降。
- 注意事项:需根据年龄、心肾功能调整补液速度,防止脑水肿或肺水肿。
-
胰岛素治疗
- 方法:
- 起始小剂量短效胰岛素静脉滴注(0.1U/kg/h),血糖降至13.9mmol/L后减量或改为皮下注射。
- 治疗中需同步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
- 方法:
-
纠正电解质紊乱
- 补钾:在尿量充足(>40ml/h)时,早期补充氯化钾,根据血钾水平和心电图调整剂量。
- 其他电解质:必要时补充钠、磷等,维持酸碱平衡。
-
处理诱因及并发症
- 感染控制:积极排查并治疗感染(如呼吸道、泌尿道感染)。
- 脏器保护:监测心、肾功能,调整输液速度及液体种类,避免心衰或肾损伤。
-
持续监测
- 每小时监测血糖、电解质、尿量及生命体征,每2-4小时评估血渗透压和血气分析。
二、长期日常调理
-
饮食管理
- 低糖饮食: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和优质蛋白,避免血糖剧烈波动。
- 分餐制:少量多餐,减少单次进食负荷。
-
血糖监测
- 定期使用血糖仪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记录变化趋势。
- 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时,需同步监测相关指标。
-
药物依从性
- 严格遵医嘱使用降糖药或胰岛素,避免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
-
预防感染
-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外伤,定期口腔护理;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
生活方式调整
- 运动:选择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避免空腹或剧烈运动诱发低血糖。
- 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三、紧急情况处理
- 识别高危症状:如严重口渴、尿量减少、意识模糊等,需立即就医。
- 随身携带急救卡:注明糖尿病类型、用药及紧急联系人信息。
通过急性期规范治疗与长期综合管理,可有效降低复发风险,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