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表现
根据发病年龄可分为三型,症状随类型不同而异:- Ⅰ型(婴儿型):婴儿期即出现进行性精神运动障碍、反复呼吸道感染、肌张力低下、身材短小等,病情最重。
- Ⅱ型(幼年型):2~3岁起病,表现为面容粗陋、巨舌、皮肤粗糙增厚等,症状较Ⅰ型轻。
- Ⅲ型(成年型):成年后发病,以弥漫性皮肤血管角质瘤为特征,症状最轻。
-
体格检查
- 皮肤可见弥漫性血管角质瘤(针尖状蓝褐色皮损),是本病典型表现。
- 可能伴随肝脾肿大、骨骼畸形(如腰背部侧弯、椎体鸟嘴状畸形)等体征。
-
实验室检查
- α-岩藻糖苷酶活性测定:血液或尿液中该酶活性显著降低或缺失,是确诊的关键依据。
- 汗液检查:氯化物和钠含量升高(较正常高3~9倍)。
- 尿液检查:含岩藻糖的低聚糖和双糖排泄增多。
-
影像学检查
- X线/CT:显示多发性骨发育不良、颅骨增厚、椎体双凸畸形等骨骼异常。
-
基因检测
- 检测FUCA1基因突变可明确遗传方式,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
组织活检
- 肝组织活检:细胞生化分析显示α-岩藻糖苷酶缺陷。
-
家族病史
- 家族中若有岩藻糖苷贮积症患者,需高度怀疑遗传可能。
总结:诊断需综合上述多方面证据,尤其以酶活性测定和基因检测为核心。早期诊断对改善预后(如Ⅰ型患儿需尽早干预)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