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ADPKD)诊断标准
一、核心诊断依据
-
影像学检查
- 肾脏囊肿特征:双侧肾脏存在多个大小不等的囊肿,且囊肿累及整个肾脏,导致肾体积明显增大。
- 首选方法:超声检查(敏感性高、无创),可检测直径≥0.2cm的微小囊肿;CT/MRI用于复杂情况(如囊肿出血或感染时)。
-
家族遗传史
- 直系亲属中有ADPKD患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父母一方患病,子女50%概率遗传)。
- 约60%患者有明确家族史,无家族史者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二、诊断分级标准
-
确诊条件
- 满足以下任一组合:
- 两项主要标准 + 一项次要标准;
- 一项主要标准(无家族史时) + 三项以上次要标准。
主要标准:
- 影像学显示双侧肾脏弥漫性囊肿;
- 明确的ADPKD家族史。
次要标准:
- 多囊肝、肾功能衰竭、脑动脉瘤、心脏瓣膜病、腹壁疝、胰腺囊肿、精囊腺囊肿等。
- 满足以下任一组合:
-
支持性诊断指标
- 临床表现:高血压、血尿、蛋白尿、腰腹部疼痛或肿块,晚期出现肾衰竭症状(如恶心、水肿、贫血);
-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异常(血尿、蛋白尿)、尿渗透压降低提示肾浓缩功能受损。
三、辅助诊断手段
- 基因检测
- 检测PKD1或PKD2基因突变可明确诊断,但因技术复杂和费用较高,多用于家族史不明确或影像学不典型者。
四、鉴别诊断
需排除其他囊肿性疾病(如单纯性肾囊肿、获得性肾囊肿)及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ARPKD,多见于婴幼儿)。
注:诊断需综合家族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结果,早期筛查对延缓肾功能恶化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