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手术治疗
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原则是尽可能完全切除肿瘤,同时保护正常脑组织功能。对于良性或低级别肿瘤,常采用根治性手术;若肿瘤位置复杂或无法全切,则采用姑息性手术(如部分切除、脑脊液分流)缓解颅内高压。近年来,术中导航、神经电生理监测等技术提升了手术精准度,尤其对3岁以下婴幼儿更注重功能保护。
2. 放射治疗
放疗多作为术后辅助治疗,适用于无法全切或复发的肿瘤。儿童对放疗敏感,但需注意年龄限制:3岁以下婴幼儿常规避免全脑放疗,以减少认知功能损伤风险。现代技术如质子放疗可降低正常组织损伤。
3. 化学治疗
化疗常与手术、放疗联合使用,尤其针对恶性肿瘤。常用药物包括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铂类等,但需注意骨髓抑制等副作用。部分病例采用“夹心治疗”模式(化疗-放疗-化疗),如难治性髓母细胞瘤。
4. 靶向与免疫治疗
针对特定基因突变(如SHH、WNT通路)的靶向药物(如MEK抑制剂)可提高疗效并降低毒性。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儿自身免疫系统抑制肿瘤生长,目前处于研究阶段。
5. 综合管理与随访
需建立多学科随访体系,监测内分泌、认知及心理功能,及时干预后遗症(如生长激素缺乏、学习障碍)。术后定期复查MRI/CT,评估肿瘤复发情况。
提示: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若患儿出现头痛、呕吐、视力障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影像学检查(MRI/CT)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