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诊断与紧急处理
- 快速识别:根据高热(≥39℃)、低血压(收缩压≤90mmHg)、弥漫性皮疹、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典型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查(如血液培养检测链球菌)确诊。
- 立即住院:患者需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接受强化治疗,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二、抗感染治疗
- 抗生素选择:
- 首选药物:青霉素G(100万单位静脉滴注,每6小时一次)或氨苄西林(2g静脉滴注,每6小时一次)。
- 替代方案:头孢曲松、头孢唑林或万古霉素(针对青霉素过敏者)。
- 联合用药:克林霉素与β-内酰胺类药物联用可抑制超抗原产生,降低死亡率。
- 疗程要求:足量、全程使用抗生素,至少10天或至症状改善且血液培养阴性,避免过早停药导致复发或耐药。
三、支持治疗与并发症管理
- 抗休克治疗:
- 液体复苏:快速补充生理盐水或平衡液,纠正低血容量。
- 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肾上腺素等维持血压稳定。
- 器官功能支持:
- 呼吸支持:吸氧或机械通气改善呼吸衰竭。
- 肾脏替代治疗:针对急性肾损伤进行透析。
- 糖皮质激素:短期使用(如地塞米松)减轻炎症反应和休克。
- 局部感染处理:及时清创、引流或手术切除坏死组织(如筋膜切开、截肢),减少毒素释放。
四、免疫调节治疗
-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可中和毒素,降低病死率,推荐剂量为2g/kg,静脉滴注3-5天。
五、预防与康复期管理
- 高危人群防护:婴幼儿、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需避免接触感染者,及时处理皮肤创伤和咽喉感染。
- 康复期监测:症状缓解后仍需定期复查,预防复发。
总结
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进展迅速,早期诊断、足量抗生素治疗、积极支持疗法及多学科协作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若出现疑似症状,需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