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肾静脉血栓形成的药物治疗需根据病情阶段和个体情况综合选择,主要包含以下药物及治疗原则:
一、抗凝治疗(核心方案)
-
肝素类
- 普通肝素:急性期首选,需静脉给药。剂量为每次100U/kg,每日1-2次,疗程1-2周;需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或抗Ⅹa活性。
- 低分子肝素(如依诺肝素):儿童首选,皮下注射方便且出血风险较低。剂量根据体重调整(如依诺肝素0.2ml:2000U至1.0ml:10000U抗Xa),需监测抗Ⅹa活性。
- 磺达肝癸钠:适用于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IT)患儿,剂量为0.1mg/kg每日一次皮下注射。
-
口服抗凝药
- 华法林:需与肝素重叠使用5天以上,初始剂量0.2mg/kg,调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至2.0-3.0维持治疗。
- 利伐沙班:新型口服抗凝药,根据体重调整剂量(等效于成人20mg),无需常规监测凝血指标。
二、溶栓治疗(需严格评估风险)
- 尿激酶/链激酶:适用于急性期大血管阻塞,可全身或局部给药,需警惕出血风险。
-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AT-PA):溶栓效果更精准,但儿童使用数据有限。
三、辅助治疗
-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用于降低血栓复发风险,常与抗凝药联用。
- 抗感染药物: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克肟、头孢哌酮)用于控制原发感染或预防继发感染。
- 纠正代谢紊乱:补液扩容(如生理盐水、葡萄糖)以改善微循环,同时纠正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失衡。
四、用药注意事项
- 监测指标:肝素需监测APTT或抗Ⅹa活性,华法林需定期检测INR,溶栓期间需观察出血倾向。
- 疗程:抗凝治疗需持续至肾功能恢复或血栓稳定(通常数周至数月),高危患儿需长期维持。
- 禁忌证:活动性出血、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抗凝/溶栓药物。
综上,治疗方案需结合患儿年龄、血栓范围及并发症个体化制定,急性期以肝素类抗凝为主,必要时联合溶栓,并全程监测出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