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臭虫叮咬后可通过以下方法判断是否中毒及应急处理:
一、中毒判断依据
-
局部症状
- 出现瘙痒性丘疹或风团,叮咬处呈现直径>5mm的红色肿块,伴随明显刺痛感;
- 皮肤敏感者可能出现水疱或大面积红肿,触碰有明显灼热感。
-
全身性中毒反应
- 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等全身不适症状;
- 若伴随呼吸困难、胸闷或持续高热(>38.5℃),提示毒素可能已进入血液循环。
二、应急处理步骤
-
初步清洁
- 立即用碱性肥皂水冲洗伤口(臭虫毒液呈酸性),持续冲洗3-5分钟;
- 使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叮咬部位,避免抓挠以防感染。
-
症状监测
- 观察24小时内是否出现丘疹扩大、渗液或发热;
- 若出现全身性症状或面部肿胀影响视物/呼吸,需1小时内就医。
-
药物干预
- 局部涂抹糠酸莫米松乳膏或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缓解瘙痒;
- 口服氯雷他定片等抗组胺药物控制过敏反应。
注意:面部皮肤较薄,毒素吸收速度较快。若叮咬部位靠近眼周或口唇,即使症状轻微也建议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