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药物性肾损害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病因、损害类型及患儿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以下是常用的治疗药物及其适用情况:
1. 停用致病药物
一旦怀疑药物性肾损害,应立即停用或减量使用可疑药物,这是治疗的关键步骤。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2. 肾上腺皮质激素
对于由青霉素类抗生素、抗癌药或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剂量为1~2mg/(kg·d),疗程1~2周,可显著改善肾功能。
3. 免疫抑制剂
如果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尤其是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间质性肾炎,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
4. 肾小管上皮细胞保护及促进再生药物
- 虫草制剂:如金水宝胶囊,具有保护肾脏的作用。
- 大剂量维生素E:100~200mg/次,每日3次,有助于保护肾小管上皮细胞。
- 钙离子拮抗剂:如尼莫地平、维拉帕米,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引起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5. 饮水利尿
对于磺胺或抗肿瘤药物引起的结晶性肾损害,可通过大量饮水和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每次2mg/kg)清除肾小管阻塞的结晶。但肾功能衰竭患儿应避免大量饮水,以免增加容量负荷。
6. 支持治疗
-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失衡,控制血压。
- 饮食调整:给予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减轻肾脏负担。
7. 血液净化治疗
对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儿,可能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或血液滤过,以清除体内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
注意事项
- 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密切监测患儿的肾功能及病情变化。
- 预防药物性肾损害的关键在于合理用药,避免超剂量或长期使用肾毒性药物。
如需更详细的治疗方案,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参考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