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性治疗
- 休息与营养支持:患者需充分休息,适当补充液体及维生素,避免剧烈咳嗽和过度用力。
- 病情监测: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复查胸片(早期间隔不超过3天)、心肝肾功能等,每日检测血氧饱和度。
二、对症治疗
- 退热与物理降温:发热超过38.5℃或全身酸痛明显者,可使用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高热者采用冰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
- 止咳祛痰:咳嗽、咳痰者给予镇咳祛痰药物(如氨溴索)。
- 氧疗:气促明显或轻度低氧血症者,早期给予持续鼻导管吸氧。
- 器官功能支持:若出现心、肝、肾等器官功能损害,需针对性处理。
三、抗病毒与免疫调节
- 抗病毒药物:早期可选用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氟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若提示耐药球菌感染,可联用万古霉素。
- 免疫增强:重症患者可考虑使用胸腺肽、免疫球蛋白或康复者血清治疗。
四、糖皮质激素应用
- 适用指征:严重中毒症状(如持续高热、呼吸困难)或达到重症标准者。
- 使用原则:需规律用药,剂量根据病情调整,儿童慎用。
五、重症患者处理
- 无创通气:首选鼻罩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压力4-10cmH₂O,持续应用至病情缓解。
- 有创通气:若无创通气效果不佳(如PaO₂<60mmHg),需转为有创正压通气,PEEP 10-15cmH₂O,并采用容许性高碳酸血症策略。
- 多器官支持:出现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时,需针对性抢救。
六、中医辅助治疗
- 辨证论治:遵循温病学理论,结合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施治。
七、出院标准
患者需同时满足:
- 体温正常7天以上;
- 呼吸系统症状显著改善;
- 胸部影像学显示病灶明显吸收。
注意事项
- 隔离防护:患者需严格隔离,医护人员接触时需佩戴12层棉纱口罩、帽子、鞋套及隔离衣。
- 避免探视:减少家属探视,探视者需做好个人防护。
以上方案综合自卫生部及疾控部门发布的诊疗指南,具体治疗需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情况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