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细菌性痢疾需结合病情采取综合处理措施,具体如下:
一、及时就医与诊断
- 确诊检查:出现腹泻、脓血便、腹痛等症状时,应尽快就医进行粪便检查和细菌培养。
- 抗生素治疗: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克肟颗粒等)或喹诺酮类(儿童慎用)。
二、药物治疗方案
- 止泻与肠道保护:
- 使用蒙脱石散吸附毒素并保护肠道黏膜。
- 配合益生菌(如双歧杆菌、枯草杆菌制剂)调节菌群平衡。
- 对症处理:
- 发热超过38.5℃时用布洛芬退热,惊厥者可用地西泮或苯巴比妥钠。
- 腹痛明显者给予颠茄合剂等解痉药。
三、护理与生活管理
- 饮食调整:
- 急性期给予米汤、稀粥等易消化流食/半流食,避免高脂、高蛋白及刺激性食物。
- 重型患儿需短暂禁食(8~12小时)后逐渐恢复饮食。
- 补液防脱水:根据脱水程度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
- 卫生与隔离:
- 严格消毒餐具、玩具,便后清洁臀部防止尿布疹。
- 隔离至症状消失且粪便培养阴性,避免交叉感染。
四、病情监测与复诊
- 密切观察腹泻次数、大便性状、体温及精神状态,发现高热不退、呕吐、脱水加重等需立即复诊。
- 遵医嘱完成疗程,定期复查确保疗效。
五、其他注意事项
- 中医辅助治疗(如中药灌肠、推拿)可酌情采用,但需结合西医治疗。
- 避免自行使用止泻药(如复方新诺明需医生指导),防止毒素蓄积。
以上措施需综合实施,确保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