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处理方法如下:
一般治疗
- 隔离:患儿应进行消化道隔离,直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培养连续 2 次阴性。
- 休息: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减少活动量,有助于身体恢复。
- 饮食调整:在急性期,患儿常有呕吐、腹泻等症状,此时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稀粥、面条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随着病情好转,可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对症治疗
- 降温:若患儿体温超过 38.5℃,可遵医嘱给予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同时,可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如用温水擦拭患儿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帮助散热。
- 止惊:少数患儿可能会出现惊厥症状,应立即将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同时,可按压人中、合谷等穴位,以缓解惊厥。若惊厥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遵医嘱给予镇静药物。
- 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根据患儿脱水的程度和性质,给予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治疗,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抗菌治疗
- 药物选择:常用的抗生素有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对于病情较轻的患儿,可口服抗生素治疗;对于病情较重或不能口服药物的患儿,应采用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抗生素的使用应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 疗程:一般情况下,抗菌治疗的疗程为 5 - 7 天。具体疗程应根据患儿的病情和治疗效果而定,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日常护理
- 注意个人卫生:培养患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等。患儿的餐具、玩具等应定期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 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精神状态、大便次数和性状等。如发现患儿病情加重或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小儿细菌性痢疾需要及时治疗,家长应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做好护理工作,以促进患儿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