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细菌性痢疾是一种由志贺菌属(Shigella)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这种疾病在儿童中尤为常见,尤其是在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
病原体与感染机制
病原体是痢疾杆菌,属于肠杆菌科志贺菌属,分为A、B、C、D四群,即志贺菌、福氏菌、鲍氏菌和宋内氏菌。在我国,福氏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种。当这些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会引起疾病取决于细菌的数量、致病力以及人体的抵抗力。例如,如果细菌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即使少量细菌(约100到200个)也能引发病症。
痢疾杆菌侵入人体后,会穿过胃酸屏障,然后侵袭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并在那里繁殖释放毒素,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和小血管循环障碍。在这个过程中,炎性介质的释放促使细菌进一步侵入并加剧炎症反应,最终造成肠黏膜炎症、坏死及溃疡形成,从而产生典型的临床症状如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以及黏液脓血便等。
传播途径
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体外,可通过多种方式传播给人类:
- 直接接触:直接接触到患者的粪便或者被污染的手;
- 食物和水源污染:食用了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未经处理的生水;
- 苍蝇媒介:苍蝇可以携带病菌从一处飞到另一处,污染食物或其他物品;
- 日常用品污染:痢疾杆菌可以通过日常用品如餐具、玩具等传播给易感人群。
危险因素
除了上述直接的生物性传播因素外,还有一些行为和社会环境因素增加了患病的风险,比如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不注意个人卫生)、暴饮暴食、进食生冷食物、长期患有肠道疾病以及生活环境卫生条件差等。在夏季高温潮湿环境下,痢疾杆菌更容易存活繁殖,这也解释了为何该病在夏秋季节更为普遍。
为了有效预防小儿细菌性痢疾的发生,家长应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勤洗手;确保饮食安全,避免食用变质或未彻底清洗的食物;保持家庭环境清洁卫生,防止苍蝇滋生;并且一旦发现有疑似病例应及时就医治疗,以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对于已经确诊的小儿细菌性痢疾患者,则需要及时接受隔离治疗,以防传染给他人。
小儿细菌性痢疾主要是由于摄入了含有志贺菌的食物或水而引发的急性肠道感染性疾病。了解其形成机制有助于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保护儿童免受此病的危害。同时,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寻求医疗帮助,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降低并发症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