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抓病的形成过程及机制如下:
一、病原体与感染源
- 致病菌:由革兰氏阴性杆菌「汉赛巴尔通体」(Bartonella henselae)引起,该菌存在于猫的唾液、爪部及体表寄生虫(如跳蚤)中。
- 宿主特征:约40%的猫(尤其是幼猫和流浪猫)可能携带此菌,但通常不会表现出病症,成为无症状携带者。
二、传播途径
- 直接接触:
- 通过被猫抓伤或咬伤后,细菌经破损皮肤侵入人体。
- 猫的唾液接触开放性伤口或黏膜(如揉眼睛)亦可传播。
- 间接传播:接触携带跳蚤的猫或其粪便后未彻底清洁双手,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三、感染过程
- 潜伏期:感染后3-14天,伤口处可能出现丘疹或脓疱,随后细菌随淋巴系统扩散。
- 免疫反应:细菌引发局部淋巴结肿大(如腋窝、颈部)、发热、乏力等炎症反应。
四、易感因素
- 免疫力低下:免疫功能缺陷者(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者)感染后更易出现脑病、肝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
- 皮肤屏障受损:未及时处理伤口或原有皮肤破损,加速细菌入侵。
五、预防关键
避免与流浪猫密切接触,被猫抓咬后立即用肥皂水冲洗伤口并消毒,定期为家猫驱虫及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