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典型症状
-
局部皮肤损害:
- 大多数患者在感染后3-7天在猫抓咬处局部出现红斑性丘疹,疼痛不明显,少数丘疹转为水疤或脓疤,偶可穿破形成小溃疡,经1-3周留下短暂色素沉着或结痂而愈。
- 常见于手足、前臂、小腿、颜面等处。
-
淋巴结肿大:
- 感染后1-2周,皮损同侧肢体淋巴引流区出现亚急性区域性的淋巴结肿大。常见淋巴结受累区域有颈部、腋窝、肱骨内上髁、腹股沟等。
- 肿大淋巴结初起较结实,有触痛,一般数周或数月后可消退,少数可化脓。
-
全身症状:
- 患者常常伴随有淋巴结红、肿、热、痛的局部症状外,还可出现发热、不适、疲乏、厌食、甚至肝脾肿大等全身症状。
- 发热几乎出现在所有病人,38℃以上,持续时间超过1周(平均22天)。
2. 非典型症状
- 淋巴结外组织器官受累:
- 5%~15%的猫抓病发展出淋巴结外组织器官的受累表现,并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系统。这类患者常常伴有较严重的全身性症状,如不明原因的发热、全身不适、体重下降等。
- 例如,肝脾猫抓病0.3%~0.7%的猫抓病患者可以发生,患者常常伴有不明原因的发热和腹痛,可有肝、脾、浅表和腹腔淋巴结的肿大。
3. 并发症
- 眼部、神经系统、肝脏脾脏症状:
- 较少见,但在严重病例中可能出现意识模糊、视觉障碍、肝脏功能异常等。
- 少数情况下,猫抓病可能会导致脑病、骨髓炎、慢性严重的脏器损害等病变。
4. 诊断依据
- 病史:有猫抓咬伤、接触史或伴有局部组织损伤。
- 实验室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或特异性抗原皮试阳性;淋巴结病理活检显示典型肉芽肿性特征性病变;排除结核、淋巴瘤、淋巴结炎等其他疾病。
5. 预防措施
- 定期驱虫:定期给猫驱虫、注意卫生,在与猫接触时注意防护。
- 避免抓伤:避免被猫抓伤、咬伤或舔舐创口,尤其是小猫或流浪猫。
猫抓病虽然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在其急性感染期和免疫缺陷的患者身上仍具有威胁生命的危险。因此,了解和预防猫抓病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