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与评估
- 筛查指征:高血压患者若出现35岁以下或50岁以上伴顽固性高血压、血压骤升、难治性高血压(需3种以上药物控制)、不明原因肾功能不全等,需高度怀疑肾动脉狭窄。
- 确诊检查:推荐通过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肾动脉造影明确狭窄程度及解剖特征,其中肾动脉造影是诊断金标准。
二、治疗策略
1. 药物治疗
- 降压药物:
- ACEI/ARB类(如卡托普利):适用于多数患者,但单功能肾或双侧重度狭窄者需慎用,可能加重肾功能恶化。
- 钙拮抗剂(如硝苯地平):对肾性高血压安全有效。
-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抑制肾素释放,辅助降压。
- 利尿剂:一般不首选,仅在合并心衰或肺水肿时联合使用。
- 对因治疗:
- 动脉粥样硬化: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目标LDL-C≤1.80 mmol/L),抗血小板治疗(如阿司匹林)。
- 大动脉炎:急性期使用激素(如泼尼松)或免疫抑制剂,恢复期联合抗血小板药物。
2. 介入治疗
- 适应证:狭窄≥70%或狭窄≥50%伴显著血流动力学异常(如狭窄两端收缩压差≥20mmHg)。
- 术式选择:
- 球囊扩张术(PTRA):适用于纤维肌性发育不良或大动脉炎患者,但再狭窄率较高。
- 支架置入术(PTRAS):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首选,创伤小、恢复快,可显著改善高血压及肾功能。
3. 外科手术
- 适用情况:介入治疗失败、肾动脉解剖复杂或合并腹主动脉病变者,术式包括肾动脉重建、自体肾移植等。
三、注意事项
- 定期监测:治疗后需密切监测血压、肾功能及血肌酐水平,调整用药方案。
- 生活方式干预:戒烟、限盐、控制体重,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综上,肾动脉狭窄需个体化治疗,早期干预可有效控制血压、延缓肾功能恶化。具体方案需结合影像学评估及多学科会诊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