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腹膜炎(Tuberculous Peritonitis, TBP)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炎症。这种疾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在青壮年中更为常见,并且女性患者比例高于男性,男女比为1∶1.77~1∶4.6 。
感染途径
结核性腹膜炎的形成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感染途径:
1. 直接蔓延
直接蔓延是最常见的感染方式,指的是腹腔内的其他部位存在结核病灶,如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或输卵管结核等,这些病灶中的结核菌可以直接扩散到腹膜,导致腹膜的感染 。例如,当肠道内出现结核病变时,结核菌可以通过肠壁直接侵入腹膜,引发局部的炎症反应。
2. 血行播散
血行播散是指结核菌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腹膜,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仍然可能发生,尤其是在机体免疫力下降的情况下。肺部或其他器官的活动性结核病灶中的结核菌进入血液后,可能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腹膜,进而引起感染 。这种类型的感染通常与其他部位的结核同时存在,比如粟粒性肺结核或者骨关节结核等 。
病理特征
根据病理学特点,结核性腹膜炎可分为三种类型:渗出型、粘连型和干酪型。其中,渗出型表现为腹膜充血、水肿,并伴有纤维蛋白渗出物;粘连型则以大量纤维组织增生为主,导致肠袢间相互粘连;而干酪型则以干酪样坏死为特征,可形成脓肿,甚至可能导致肠穿孔 。
临床表现
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取决于疾病的阶段和个人差异。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腹部不适或消化不良。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典型的结核中毒症状,如发热、盗汗、体重减轻以及全身乏力等 。还可能出现持续性的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在体检时,医生可能会发现腹部有揉面感,即腹部触诊时感觉像按压面团一样柔软但有一定阻力,这是由于腹膜增厚和炎症所致 。
预防与治疗
预防方面,接种卡介苗是提高人体对结核菌抵抗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同时,对于已知患有其他部位结核的患者,应积极进行抗结核治疗,防止病情扩散至腹膜。一旦确诊为结核性腹膜炎,应及时接受规范化的抗结核药物治疗,疗程较长,通常需要至少6个月以上的联合用药 。
结核性腹膜炎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了解其成因有助于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并及时诊断和治疗该病。如果您怀疑自己或他人可能患有此病,请尽快就医并寻求专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