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结核药物治疗
-
标准化疗方案
需遵循“早期、联合、规律、全程、适量”原则,常用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疗程至少12个月。若存在耐药或严重不良反应,需调整方案并延长疗程。 -
特殊类型处理
- 渗出型:在抗结核治疗基础上,可腹腔穿刺抽液或注入链霉素、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以加速腹水吸收。
- 粘连型/干酪型:禁用糖皮质激素,以抗结核药物为主,必要时手术解除粘连或清除病灶。
二、对症支持治疗
- 营养支持
发热期需绝对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必要时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 - 症状缓解
- 腹痛可用解痉药(如颠茄片),腹泻严重时用止泻药(如蒙脱石散)。
- 肠梗阻患者需胃肠减压(鼻胃管或肠梗阻导管)。
三、手术治疗
适应症包括:
- 完全性/不完全性肠梗阻内科治疗无效;
- 急性肠穿孔、腹腔脓肿或肠瘘经抗结核治疗未闭合;
- 诊断困难需腹腔镜探查或急诊手术(如巨大包裹性脓肿)。
术后处理:需继续规范抗结核治疗,并加强营养及并发症管理。
四、其他治疗
- 中医辅助: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中药方剂,可提升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 心理干预:关注患者心理状态,促进全面康复。
注意事项
- 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监测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 避免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防止复发或耐药。
若出现疑似症状或并发症加重,应及时就医,由多学科团队制定个体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