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食品是否过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查看食品标签
- 确认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按照《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食品应清晰地标示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日期中年、月、日可用空格、斜线、连字符、句号等符号分隔,或不用分隔符,年代一般应标示为 4 位数字,月、日应标示 2 位数字。保质期的标示形式可以有 “最好在…… 之前食(饮)用”“此日期前最佳”“保质期(至)……”“保质期 ×× 个月(或 ×× 日,或 ×× 天,或 ×× 周,或 ×× 年)” 等。计算食品从生产日期到当前日期是否超过了保质期。
- 检查标签规范性:查看标签是否存在另外加贴、补印或篡改的迹象,若外包装标示生产日期见封口,需在封口上找到相应日期,且生产日期不能模糊、缺损,否则标签不规范,这样的食品不宜选购。对于同一预包装内含有多个单件预包装食品的情况,要注意外包装上标示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计算方式。
- 观察食品外观、气味和口感
- 外观:观察食品是否有发霉、变色、浑浊、沉淀、结块、变形、膨胀等异常现象。如肉类发黏、奶制品呈豆腐状、糕点长霉,水果罐头汤汁浑浊、有沉淀物,面包出现霉点、发黏,薯片变软、变色等,都可能表明食品已变质。
- 气味:闻食品是否有异味,如腐臭味、酸臭味、哈喇味、刺鼻味等,或原有的香味消失。像新鲜的牛奶有乳香味,若出现酸臭味则可能已变质;食用油出现哈喇味,说明油脂已经氧化酸败。
- 口感:如果条件允许,可尝试少量品尝食品,检查其口感是否发生变化,如变得过硬、过软、糊状、有异味等。但对于外观和气味已明显异常的食品,不建议通过口感判断,以免食物中毒。
- 了解食品特性和储存条件
- 食品特性:不同类型的食品保质期不同。一般来说,新鲜的蔬菜水果、肉类、蛋类等易腐食品保质期较短;而腌制、罐藏、干制等加工方式生产的食品,如食醋、酱油、腌菜、麦片、茶、香菇、木耳等,只要储存得当、包装完好,保质期相对较长。有些食品即使超过了保质期,若没有发现色、香、味发生变化,也可以继续食用。
- 储存条件:食品的保质期是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确定的。如果储存条件不当,即使在保质期内,食品也可能提前变质。例如,需要冷藏的食品若在常温下放置,会加速细菌繁殖和食品变质;而需要避光保存的食品若长期暴露在阳光下,其营养成分可能会被破坏,导致品质下降。
若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和有效期 “消失” 或 “被撕”,可以上网查询条形码及生产批号,尝试 “推测” 出生产日期、保质期和有效期。但这种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是所有的食品都能通过这种方式准确获取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