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霉的食物经过高温处理后仍存在食用风险,主要原因如下:
一、高温无法彻底消除霉菌及其毒素
- 霉菌扩散特性
即使切除可见霉斑,霉菌菌丝可能已渗透至食物内部,常规烹饪温度无法破坏深层霉菌结构; - 毒素耐高温性
黄曲霉毒素等常见霉菌毒素需280℃以上高温才能分解,而家庭烹饪(蒸煮、油炸)温度通常低于200℃; - 部分霉菌存活
某些霉菌(如黑斑病菌)即使在高温处理后仍能存活,其释放的毒素可引发肝损伤或神经系统病变。
二、常见高危发霉食物的危害
食物类型 | 主要风险 | 典型案例 |
---|---|---|
谷物类(小米、玉米) | 黄曲霉毒素中毒,可能导致急性肝衰竭或死亡 | 黑龙江鸡西酸汤子中毒事件中,9人因食用霉变玉米面死亡 |
薯类(红薯、紫薯) | 黑斑病菌释放耐高温毒素,引发肝损伤 | 霉变薯类产生苦味物质,高温处理后仍具毒性 |
年糕、米制品 | 霉菌孢子渗透整块食物,肉眼不可见污染 | 切除霉斑后食用仍可能摄入毒素 |
三、处理建议
- 立即丢弃:发现霉变应整块丢弃,不建议切除霉变部分后食用;
- 预防措施:
① 密封保存易霉食材,控制环境湿度低于65%
② 定期检查储藏食物,及时清理过期食材
③ 避免长时间冷冻保存谷物制品(超过3个月易滋生霉菌)。
若误食霉变食物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保留剩余食物样本供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