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是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水土保持的规范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以下是关于水土保持最新规范的最新动态。
水土保持最新规范概览
2025年水利部新政
2025年2月28日,水利部印发了《2025年水土保持工作要点》,明确了2025年水土保持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具体任务,包括加强预防保护和人为水土流失监管、严格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审批、加强全链条全流程闭环监管、严打违法行为等。
这些措施表明,2025年的水土保持工作将更加严格和精细化,特别是在信用评价、遥感技术和全链条执法方面,将形成高压态势,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水土保持监理规范
2024年,水利部发布了新的《水土保持监理规范》(SL/T 523-2024),替代了2011年的版本。新规范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理的工作内容、程序和方法进行了详细规定,强化了监理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新监理规范的发布和实施,将有助于提高水土保持监理工作的质量,确保项目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减少水土流失风险。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指南
青岛市发布了《青岛市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指南》,旨在规范和统一青岛市辖区内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工作,提高方案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该指南的发布,为地方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提供了具体依据,有助于提升水土保持方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推动区域水土保持工作的规范化。
水土保持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规定了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等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生产建设单位必须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并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法律的严格执行,将有效遏制水土流失行为,保护生态环境,确保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
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
2023年,水利部发布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了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审批和实施要求。该办法的实施,将有助于规范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和管理,提高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水土保持措施的有效实施。
水土保持标准
《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
2024年,水利部发布了新的《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适用于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是编制水土保持概(估)算文件的依据。新定额的发布,将有助于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投资,提高投资效益,支撑水利高质量发展。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
2024年,水利部发布了新的《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SL/T 277-2024),自2025年1月22日起实施。新规范对监测站建设、监测内容与方法、自动化监测及信息化管理技术条件、遥感监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新规范的发布,将提升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水土保持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水土保持技术应用
遥感监管技术应用
2025年,水利部将继续深化水土保持遥感监管,常态化开展全国范围的水土保持遥感监管,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加强水土保持措施解译和动态监测。遥感技术的应用,将大大提高水土保持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违规行为,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规范化和现代化。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2025年,水利部将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地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推进相关规划(方案)制定和任务落实,打造一批示范典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有助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升水土保持功能,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2025年,水土保持工作将更加注重严格监管、规范管理和技术创新,通过全面实施信用评价、严格方案审查、加强遥感监管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等措施,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高质量发展。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还将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规划的主要步骤和考虑因素
水土保持规划的主要步骤和考虑因素如下:
一、主要步骤
-
土地状况评估
对目标区域的土壤类型、坡度、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现状等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为后续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
问题识别与风险分析
通过评估识别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水源枯竭等潜在问题,分析其成因及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
方案制定
根据问题识别结果,结合区域自然条件(如地貌、气候)和社会经济因素(如人口密度、土地利用需求),制定包括土地整理、植被恢复、排水系统建设等具体措施的综合方案。 -
方案实施与监测
分阶段推进方案执行,注重施工质量和进度控制,并通过遥感监测、实地观测等方式跟踪水土流失变化及措施效果。 -
评估与修订
定期评估方案实施效果,根据监测数据调整措施类型或补强工程,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二、关键考虑因素
-
自然条件
包括地形地貌、土壤类型、降雨特征、植被覆盖等,直接影响水土流失风险和防治措施的选择。 -
社会经济需求
需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土地利用规划等,平衡生态保护与农业、工业发展的矛盾。 -
法律与政策要求
需符合《水土保持法》及地方性法规,落实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要求,并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等相协调。 -
分区防治策略
根据水土保持区划(如全国划分的8个一级区、40个二级区),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防治方向,如东北黑土区侧重土壤保护,西北黄土高原区重点治理水土流失。 -
技术可行性与经济性
选择工程措施(如拦渣坝、梯田建设)和植物措施(如植被恢复)时,需兼顾技术可行性和成本效益。 -
公众参与与监测机制
强调公众参与规划编制,建立长期监测体系,确保方案实施透明化并动态优化。
总结
水土保持规划需以科学评估为基础,融合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政策法规,通过分区治理和技术创新实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应用实例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应用实例可结合具体工程案例进行说明:
一、工程措施应用实例
-
表层种植土保护
在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工程中,施工方对表层种植土进行收集存储,共储存约35万m³表土,用于后期植被恢复。此举解决了施工迹地植被重建的土壤短缺问题,支撑了8个月内完成63万株乔木、24万株灌木和40万m³植草任务。 -
高陡边坡治理
水电工程中常采用喷锚支护技术治理岩质高陡边坡,例如通过锚杆和钢筋网固定坡面,防止岩体滑落。但此类工程措施需结合植被恢复以恢复生态功能。 -
河道生态治理
- 河心洲植被恢复:北京永定河通过堆置土石方并栽植柳树、芦苇等植物,恢复河心洲植被,减缓水流冲刷并营造湿地景观。
- 石笼沉排护底:永定河采用石笼沉排技术,结合覆土种植耐水湿植物,保护河床并促进生态修复。
- 截排水沟与透水铺装:在平原河道郊野段,通过设置截排水沟引导雨水入渗,并采用透水铺装减少地表径流,提升水资源利用率。
-
小流域综合治理
安徽省岳西县实施“1+X”水土保持工程,包括小流域治理、水库除险加固等,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215平方公里,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6条。
二、生物措施应用实例
-
经济林与植被修复
河南省宝丰县在低山丘陵区种植酸枣和绿梅,结合梯田、排水沟等工程措施,形成防护网。项目覆盖1300亩坡地,年均可产出直接经济效益518万元,同时提升植被覆盖率。 -
湿地与生物过滤带
官厅水库通过营造湿地景观和种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并缓冲水流冲刷,改善库区生态环境。 -
乡土植物护坡
北京山区河道采用灌木带、乔木带与湿地结合的护坡方式,如延庆井家庄小流域利用自然石护岸和生态植被袋,恢复坡面植被并减少水土流失。 -
梯田与坡面防护
云南省通过梯田建设减缓坡面径流,结合种植耐旱植物(如柠条、沙棘),有效控制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
总结
水土保持需因地制宜选择工程与生物措施:
- 工程措施侧重快速稳定坡面、调控水流(如表土保护、石笼护底);
- 生物措施强调生态修复与长效防护(如植被恢复、湿地构建)。
两者结合可显著提升治理效果,如北京永定河综合运用石笼护底与植被恢复,实现生态与防洪双重目标。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如下:
一、常见问题
-
编制原则针对性不足
部分方案未结合项目特点(如地形、施工工艺、土石方平衡等)制定原则,仅套用法律规定的通用原则,导致方案缺乏可操作性。 -
控制性数据不准确
工程占地面积、土石方量、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等核心数据掌握不精准,影响方案科学性和实施效果。 -
主体工程分析主次不清
方案介绍主体工程时重点模糊,与水土保持关联度低的内容冗余,导致无法有效支撑水土流失预测和措施设计。 -
水土流失预测方法不科学
部分方案采用不适用的预测模型(如土壤侵蚀方程),或依赖类比法但缺乏监测数据支持,导致预测结果偏差大。 -
措施设计典型性不足
存在抄袭范本、措施缺乏针对性(如未结合工程实际选择梯田、植被恢复等)的问题,削弱方案实施效果。 -
监测与评估机制缺失
缺乏动态监测体系,对水土流失变化缺乏实时跟踪,评估标准不统一,影响方案优化。 -
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执行不到位
部分编制单位对最新修订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如2019年新标准)不熟悉,导致方案不符合规范。
二、解决方案
-
强化编制原则针对性
- 结合项目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施工工艺等制定差异化原则,明确水土保持目标与责任。
- 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点的研究,避免“一刀切”。
-
规范控制性数据管理
- 严格核查工程占地、土石方量等核心数据,确保与实地勘测一致。
- 引入遥感技术辅助数据采集,提高精度。
-
优化主体工程分析
- 突出与水土保持相关的工程内容(如土方开挖、弃渣场选址),剔除无关描述。
- 结合实地调研,明确水土保持措施与主体工程的衔接。
-
科学选择预测方法
- 对地形复杂的区域优先采用类比法,参考同类已建项目的监测数据。
- 推广无人机监测和大数据分析,提升预测动态性和准确性。
-
提升措施设计合理性
- 根据工程特点定制措施(如滨海项目采用生态护岸,平原地区优化排水系统)。
- 加强植被恢复设计,优先选择本地适生植物。
-
完善监测与评估体系
- 建立“施工期+运营期”全周期监测计划,明确监测指标(如侵蚀强度、植被覆盖率)。
- 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定期审查方案实施效果。
-
加强政策与技术培训
- 定期组织编制人员学习最新技术标准(如《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规范方案格式与内容。
- 开展案例分享会,推广优秀方案经验。
-
严格资质管理与责任追溯
- 加强对编制单位的资质审核,禁止越权编制。
- 对因方案失误导致严重水土流失的项目,追究编制单位责任。
三、政策与技术支持
- 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工程进展和监测结果,及时修订方案(如土石方量增加30%需变更)。
- 技术工具应用:推广使用水土保持信息化平台,整合遥感、GIS等技术提升管理效率。
通过以上措施,可系统性解决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的常见问题,提升方案科学性和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