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民间自发阶段:明初,政府推行“大明宝钞”作为主要货币,但因政策不善导致宝钞贬值,民间逐渐恢复使用白银作为交易媒介。尽管官方一度禁止金银流通,但白银在民间交易中已广泛存在。
官方认可与推广阶段:正统元年(1436年),明朝开始允许税粮折银缴纳,称之为“金花银”。这一政策标志着白银正式进入国家财政体系。此后,随着“一条鞭法”的推行,白银逐渐成为田赋的主要征收形式,进一步巩固了其货币地位。
全面货币化阶段:嘉靖年间,白银的使用范围扩大到全社会,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同时,大量进口白银满足了国内需求,推动了市场经济的繁荣。
这一过程不仅改变了明朝的货币体系,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活跃,为资本主义萌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