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未振捣的补救需根据缺陷程度和结构类型采取针对性措施,具体方案如下:
一、松散或孔洞处理
- 凿除松散部分
使用凿子或电镐彻底清除未振捣区域的松散混凝土及弱砂浆层,直至露出坚实基面。 - 界面处理
用压力水冲洗凿除面,确保无浮尘和碎屑,并充分湿润界面以提高新旧混凝土结合力。 - 填补密实
- 一般缺陷:采用掺8%膨胀剂的C35细石混凝土填补,分层浇筑并充分振捣。
- 深孔或大体积缺陷:使用灌浆料或环氧树脂注浆加固,确保填充密实无空隙。
二、表面缺陷修复
- 蜂窝麻面处理
混合白水泥与硅酸盐水泥(比例1:1),加入107胶水调成糊状,均匀涂抹于表面并压实。 - 轻微裂缝修补
- 宽度<0.3mm的裂缝:采用渗透结晶型材料或聚合物水泥浆封闭。
- 宽度≥0.3mm的裂缝:使用环氧树脂或聚氨酯注浆材料进行压力注浆。
三、结构加固措施
- 局部加固
对露筋、空洞等严重缺陷,采用高于原强度的细石混凝土修补后,外挂钢丝网并抹压高强砂浆增强。 - 整体补强
若振捣不实导致承载力不足,需通过增大截面法(外包混凝土)或碳纤维布包裹法加固柱、梁等承重构件。
四、二次振捣及养护
- 二次振捣时机
在混凝土初凝前1-4小时内(最佳为初凝前1小时)进行二次振捣,需结合坍落度变化判断适用性。 - 养护要求
修补后24小时内覆盖塑料薄膜保湿养护,持续7-14天,避免水分快速蒸发导致二次开裂。
五、注意事项
- 修补前需由设计单位验算结构安全性,制定专项方案。
- 节点部位(如柱梁交接处、管道周围)应重点检查并加强防水处理,防止渗漏。
- 施工后需通过回弹法或钻芯取样检测修补区域强度,确保达到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