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对象识别纳入程序通常包含以下核心步骤,综合多个权威文件和地区实践,主要程序框架如下:
一、初步筛选(风险线索发现)
-
农户自主申报 :农户可通过书面申请、手机APP或电话等方式主动申报风险情况。
-
部门筛查预警 :教育、民政、医保等部门通过数据比对发现潜在风险。
-
基层干部排查 :村级组织通过入户核实家庭收入支出、“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等基础信息。
二、村级申报与初核
-
村级收集整理 :村委会汇总农户申报资料、家庭状况及民主评议结果,形成初选名单。
-
民主评议 :通过村民会议或代表会议对初选对象进行评议,确定拟纳入监测对象。
-
乡级初核 :乡镇对村级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将拟纳入名单报送县级部门。
三、部门比对与审核
-
县级数据比对 :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对拟监测对象的家庭财产、社会保障等信息进行核查。
-
乡镇复核 :乡镇对县级比对结果进行复核,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
县级审批 :县级乡村振兴部门或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最终审批通过后,下达监测对象名单。
四、公告标识与系统录入
-
结果公告 :以乡镇名义在村内公告监测对象名单,接受群众监督。
-
系统录入 :将监测对象信息录入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并建立档案。
五、风险监测与动态管理
-
定期复核 :对监测对象进行定期复核,及时调整风险等级。
-
信息更新 :农户收入、财产等发生变化时,需及时申报并更新系统信息。
六、特殊情形处理
-
突发严重困难 :对收入高于监测标准但存在突发重大困难的农户,也可纳入监测对象。
-
历史档案衔接 :2022年5月前的监测对象识别程序需按原政策执行。
注意事项
-
公示环节原则上仅开展1次,避免重复公示;
-
监测对象认定需经县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批准或授权;
-
整个流程需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
以上程序需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调整,确保覆盖所有致贫返贫风险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