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保信息化建设在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以下核心问题,需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
一、系统技术层面问题
- 设备与软件落后
部分地区医保系统仍使用2008年旧设备,数据库版本低,无法支持新功能模块对接,导致系统运行缓慢、存储空间不足,甚至频繁中断。
- 系统分散且标准不统一
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医疗救助等系统分属不同开发商,接口复杂且数据管理分散,无法实现高效数据同步与分析。
- 数据关联与共享不足
医保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HIS)、健康档案系统未实现有效连接,导致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影响参保人员应保状态认定和待遇审核时效。
二、数据管理问题
- 数据时效性差
费用明细数据存在滞后现象,监控系统仅能使用1天的历史数据,且上传流程不严格,导致预警筛查滞后,无法及时发现异常行为。
- 信息缺损影响审核准确性
缺少参保人健康档案、诊疗记录等关键信息,监控人员仅依赖就诊频次、费用等有限指标,难以判断医疗行为的合理性,易被规避指标手段规避。
三、监管与运营问题
- 实时监控能力弱
由于数据上传滞后和系统限制,医保部门无法实现医疗费用的实时监控和预警,导致违规行为发现滞后。
- 地区发展不平衡
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医保信息化水平差异显著,部分偏远地区系统建设滞后,影响整体管理效能。
四、人员与政策层面问题
- 专业人才短缺
医保信息化管理涉及多领域技术,但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影响系统维护和优化。
- 政策调整适应性差
医保政策频繁变动,信息系统更新滞后于政策调整,导致执行偏差。
建议措施
- 升级硬件与软件
更新数据库和服务器设备,采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提升数据处理能力,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 建立统一信息平台
推广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对接与共享,消除信息孤岛。
- 强化实时监控与预警
优化数据采集流程,缩短上传延迟,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异常行为识别能力,实现精准监管。
- 完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加强数据加密和访问控制,建立参保人健康档案与医保数据的关联机制,在保障隐私的前提下提升审核效率。
- 加强区域协同与政策适配
国家层面制定统一标准,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实施,缩小地区信息化差距。
通过以上措施,可逐步提升医保信息化水平,保障医保基金安全与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