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瘘球囊扩张术(PTA)是一种用于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或闭塞的微创手术。了解其效果有助于更好地评估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价值。
技术原理
超声引导下的球囊扩张术
- 技术介绍:超声引导下动静脉内瘘球囊扩张术(PTA)通过在超声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经皮穿刺动静脉内瘘,将球囊导管送入狭窄或闭塞的血管部位,使用高压球囊扩张狭窄段,恢复血管的正常内径。
- 技术优势:该技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能够快速打通患者的“生命通道”,保护尿毒症患者有限的血管资源。
不同类型球囊的应用
- 普通球囊:是最经典、最常用的球囊类型,但其术后通畅率较低,复发狭窄是常见问题。
- 高压球囊:能够提供更高的膨胀压力,适用于难治性狭窄,术后通畅率较高,但争议较大,主要在于对血管壁的损伤。
- 切割球囊:具有纵向安装在球囊表面的微叶片,能够在扩张时切割血管壁,减少再狭窄的发生率,但操作复杂,费用较高。
- 药物涂层球囊:通过将抗增殖药物附着于球囊表面,抑制内膜增生,术后通畅率最高,但尚未完全取代其他球囊类型。
临床应用
手术效果
- 成功率高:PTA技术在国内各个透析中心已广泛开展,手术成功率高,逐渐成为动静脉内瘘狭窄的首选治疗。
- 术后恢复:术后患者内瘘内径明显增宽,血流量显著增大,满足透析需求,术后当天或次日即可进行透析。
典型病例
- 病例一:王某,透析龄7年余,因内瘘狭窄血流量下降,行球囊扩张术后,血流量恢复至220ml/min,术后使用1年余。
- 病例二:朱某,透析龄半年余,因内瘘狭窄血流量下降,行球囊扩张术后,血流量恢复至240ml/min。
手术步骤
术前准备
- 评估和准备:通过超声或DSA确定狭窄或闭塞的位置,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制定手术方案。
- 局部麻醉:在局部麻醉下,通过穿刺将导管引入造瘘血管,沿导丝将球囊送至狭窄处。
手术过程
- 球囊扩张:逐渐充气球囊,扩张狭窄部位,维持几秒到几分钟,确保血管顺利疏通。
- 术后处理:放气球囊并将其与导管一同取出,再次进行超声探查以确保血流得到改善,压迫穿刺部位止血并进行包扎。
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
- 出血与渗血:术后早期轻微渗血给予局部换药,适度压迫;如出血量较大,应拆线,找到出血部位,进行缝扎。
- 血管非血栓性狭窄:早期可行血管气囊扩张术或腔内血管成形术,有些弹性狭窄可以放支架。
- 血栓形成: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的治疗比较困难,经皮治疗或外科手术效果都不理想。
术后护理
一般护理
- 监测生命体征: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部位以及整体状况,确保没有出血或感染的迹象。
- 内瘘维护:穿刺时由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血透结束后若内瘘血管按压不当可导致血肿、内瘘闭塞,应给予加压包扎。
日常维护
- 震颤与杂音检查:每天至少检查两次内瘘的震颤和杂音,正常的内瘘会有持续的震颤和响亮的杂音。
- 血管检查:触摸内瘘血管,检查是否有硬结或变硬的现象,观察内瘘周围的皮肤是否有红肿、热痛等异常症状。
透析瘘球囊扩张术(PTA)是一种高效、安全的微创手术,能够显著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狭窄问题。通过超声或DSA引导,手术成功率高,术后恢复快,能够快速恢复透析血流量,延长内瘘使用寿命。然而,术后仍需密切监测和适当的日常维护,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透析瘘球囊扩张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透析瘘球囊扩张术(PTA)是一种微创手术,用于治疗动静脉内瘘的狭窄或闭塞问题,以下是该手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 血管狭窄:当动静脉内瘘血管狭窄程度超过50%,并伴有血流量减少、透析效果不佳时,可考虑进行球囊扩张术。
- 内瘘功能异常:如透析时血流量不足、静脉压力升高,或穿刺时回血困难、血管搏动异常等。
- 内瘘未成熟或修复后狭窄:对于内瘘无法正常成熟或曾进行过内瘘修复或血管重建手术的患者,若再次出现狭窄或闭塞,球囊扩张术可作为挽救性治疗手段。
- 其他情况:如内瘘自然血流量<500ml/min,透析血流量低于180-200ml/min,或存在肿胀手综合征等。
禁忌症
- 局部感染:手术部位存在感染时不宜进行球囊扩张术。
- 凝血功能严重低下:患者若存在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手术风险增加。
- 动脉窃血综合征:血管瘘或移植血管动脉吻合口下游狭窄的患者不宜进行该手术。
- 血管吻合术后6周内:手术部位尚未完全愈合,不宜进行球囊扩张。
- 未成熟内瘘:内瘘成熟时间不足2个月,血管条件不稳定。
- 其他特殊情况:如腕部标准内瘘距吻合口10cm内的孤立性狭窄,长的狭窄(大于5cm)和慢性阻塞,以及高流量内瘘等。
透析瘘球囊扩张术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措施
透析瘘球囊扩张术是一种用于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介入手术,尽管该手术能够有效改善血管通路的功能,但也存在一些常见的并发症。以下是对这些并发症及其处理措施的详细介绍:
透析瘘球囊扩张术的常见并发症
- 血栓形成:血栓形成是球囊扩张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内瘘闭塞。
- 血管狭窄:血管狭窄是动静脉内瘘的常见并发症,多发生在瘘口处,可能导致血流量不足。
- 感染:感染是另一种常见并发症,通常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可能导致瘘管附近皮肤感染。
- 血管瘤或假性动脉瘤:这些情况可能在穿刺方法不当或内瘘血流量大时出现。
- 肿胀手综合征:由于回流静脉被阻断或动脉血流压力大,可能导致肢体远端回流障碍。
- 窃血综合征:侧侧吻合或端侧吻合时可能发生,导致肢体末端缺血。
并发症的处理措施
- 血栓形成的处理:
- 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
- 血管内扩张术
- 血管内溶栓术
- 使用带气囊的导管或手术取栓
- 血管狭窄的处理:
- 球囊扩张
- 放置支架
- 外科手术修复
- 感染的预防与处理:
- 术前、术中和术后的严格无菌操作
- 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感染
- 必要时进行外科手术干预
- 血管瘤或假性动脉瘤的处理:
- 外科手术重建
- 结扎瘤体
- 使用覆膜支架隔绝假性动脉瘤
- 肿胀手综合征的处理:
- 早期通过握拳增加回流,减轻水肿
- 长期肿胀需手术治疗,如结扎内瘘远心端静脉
- 窃血综合征的处理:
- 保守治疗,如手腕部运动和保暖
- 手术治疗,如吻合远端桡动脉结扎术或内瘘限流术
透析瘘球囊扩张术与外科手术的对比分析
透析瘘球囊扩张术(PTA)与外科手术在治疗动静脉内瘘(AVF)狭窄方面各有优劣。以下是对两者的对比分析:
1. 手术方法
- 球囊扩张术(PTA):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动静脉内瘘,送入球囊扩张导管,对血管的狭窄部分进行扩张,使狭窄部位恢复正常的血管内径。
- 外科手术:传统的外科手术通常涉及血管狭窄段的切除、内膜剥离、动静脉内瘘再造或人造血管移植等,创伤较大,技术要求高。
2. 通畅率
- 球囊扩张术(PTA):术后1年的通畅率约为31.3%,术后6个月的通畅率约为50%,中位通畅时间达103~169天。高压球囊(HPB)和药物涂层球囊(DCB)的通畅率更高,分别为39%~43%和70%~97%。
- 外科手术:术后1年的通畅率约为19.3%,明显低于PTA。
3. 并发症
- 球囊扩张术(PTA):并发症较少,主要包括血管壁损伤、再狭窄、血栓形成等。高压球囊和切割球囊的并发症率较低,但切割球囊的并发症风险相对较高。
- 外科手术:创伤大,恢复时间长,并发症风险较高,包括感染、出血、血管资源耗竭等。
4. 恢复时间
- 球囊扩张术(PTA):手术时间短,术后康复快,患者可在手术当天或次日恢复透析。
- 外科手术:创伤大,恢复时间长,通常需要较长的住院时间和康复期。
5. 适用范围
- 球囊扩张术(PTA):适用于各种程度的动静脉内瘘狭窄,尤其是再狭窄和难治性狭窄。
- 外科手术:适用于严重狭窄或闭塞,需要重建或更换血管通路的情况。
6. 成本效益
- 球囊扩张术(PTA):成本较低,操作简便,可重复进行,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治疗手段。
- 外科手术:成本较高,手术复杂,且可能需要多次手术,经济负担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