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简称“北京天坛医院”)是一所以神经外科为先导,以神经科学集群为特色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以下是关于天坛医院现任院长王拥军的详细信息。
现任院长信息
基本信息
- 姓名:王拥军
- 职务:党委副书记、院长
- 职称: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出生日期:1962年9月2日
- 籍贯:河北邯郸
教育背景
- 毕业院校:河北医学院医疗系(1982年毕业),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专业(1989年毕业)
- 博士后研究:1999年至2000年在美国阿肯色医科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院长的学术贡献和管理理念
学术贡献
- 脑血管病研究:王拥军长期从事脑血管病病因与发病机制、关键防治技术与体系建立的相关研究。他主导了“CHANCE”和“TRACE”系列临床试验,显著降低了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复发率,推动了全球缺血性卒中治疗进入“双抗时代”。
- 研究成果:他在国际医学顶级杂志上发表了大量论文,累积影响因子超过1072.46,被广泛引用。他的研究成果多次改写国际脑血管病治疗指南,改写了中美英等多国指南和教科书。
管理理念
- 精细化管理:王拥军强调精细化管理,通过组建运营管理办公室和运营管理委员会,对医院各项运营成本及经营数据进行精细化管理,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 科技创新:他积极推动医院的科技创新,成立重大项目督导办公室,促进重大项目落地,提升医院的科研和临床水平。
院长的未来规划
高质量发展
- “十四五”规划:王拥军提出了“强专科、大综合”的发展战略,致力于提升医院的综合医疗服务能力,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 国际一流医院:他计划将天坛医院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和创新型医院,进一步提升医院的科研和临床水平,为健康北京和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社会影响
- 国际荣誉:王拥军在国际医学界享有盛誉,曾获得世界卒中组织颁发的“主席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科学家。
- 推动中国脑血管病研究:他的团队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脑血管病研究中的地位,还推动了全球脑血管病治疗的创新和发展。
王拥军教授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现任院长,不仅在脑血管病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还积极推动医院的高质量发展。他的管理理念和未来规划将有助于天坛医院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成为全球领先的医疗机构。
天坛医院始建于哪一年?
天坛医院始建于1956年8月23日,其前身是原国民党陆军第31军的后方医院,经过多次更名和迁移,最终在1956年正式定名为“北京天坛医院”。
天坛医院在神经外科领域有哪些知名的专家?
北京天坛医院在神经外科领域拥有众多知名的专家,以下是一些代表性专家及其专长:
-
张俊廷 -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擅长颅底、脑干肿瘤及各项颅脑肿瘤疑难杂症的诊疗,治疗水平居世界之首。
-
江涛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主任,长期从事脑肿瘤综合治疗领域的医疗、教学与研究工作。
-
赵继宗 -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外科医学院荣誉院士,神经外科学专家。长期从事神经外科学临床和基础研究,在微创神经外科、脑血管外科和脑认知转化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
-
张建国 -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擅长脑功能性疾病的外科诊疗,包括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顽固性癫痫和颅神经疾病等。
-
张凯 -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癫痫外科病区主任,擅长癫痫的术前评估和各种手术治疗、面肌痉挛和三叉神经痛等颅神经疾病、帕金森病等运动障碍病的外科治疗。
-
贾文清 -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神经外科学中心副主任、脊髓脊柱外科主任,擅长脊髓脊柱肿瘤、先天发育畸形、脊柱退行性病变、脊髓损伤等脊髓脊柱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
曹勇 -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神经外科学中心副主任,神外脑血管病一病区主任,擅长脑血管病、老年神经肿瘤的诊疗。
-
杨新健 -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神经外科中心副主任,擅长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颈动脉海绵窦瘘、硬脑膜动静脉瘘和缺血性脑血管病。
-
贾桂军 -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肿瘤二病区主任,擅长治疗鞍区肿瘤和后颅窝肿瘤等颅底肿瘤。
-
桂松柏 -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神经外科肿瘤三病区主任,擅长各种颅脑肿瘤以及脑室脑池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显微镜、内镜手术治疗。
天坛医院的神经外科有哪些特色技术或治疗方法?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作为世界三大神经外科研究中心之一,拥有众多特色技术和治疗方法,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技术和方法:
特色技术
- 术中唤醒麻醉技术:在切除功能区脑肿瘤时,通过唤醒患者并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精确切除肿瘤并保护大脑功能区。
- 术中电生理检测麻醉技术:利用多种电生理技术,如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SEP)、运动诱发电位(MEP)等,实时监测手术过程中脑功能区的变化,降低手术风险。
- 术中脑氧饱和度监测:实时监测手术过程中脑组织的氧供需平衡状态,及时发现并预警脑缺氧风险。
- 术中运动诱发电位监测:通过电或磁刺激运动皮质,监测运动功能区的变化,提高肿瘤全切率并降低术后运动功能障碍的风险。
- 术中血液回收技术:在手术过程中回收患者自身的血液,经过处理后回输,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
特色治疗方法
- 脑深部电刺激手术(DBS):用于治疗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等运动障碍性疾病,通过植入脑深部电极,调节神经活动,改善症状。
- 胶质瘤的综合治疗:采用手术、化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手段,针对不同类型的胶质瘤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 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包括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的介入栓塞和手术治疗,以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支架植入等。
- 功能神经外科手术:如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的微血管减压术,以及难治性癫痫的手术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