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的蔬菜主要来自本地规模化种植基地和部分外地调运,其中本地供应占比高达90%以上,通过温室大棚、科技种植和高效物流体系保障了新鲜蔬果的全年供应。近年来,随着设施农业和智能化技术的推广,拉萨不仅实现了蔬菜自给率的大幅提升,还丰富了品种选择,让高原居民的“菜篮子”更加多元实惠。
-
本地种植主导市场
拉萨堆龙德庆区、曲水县等地的净土产业园区拥有数千栋温室大棚,年产蔬菜超3000吨,涵盖黄瓜、西红柿、辣椒等20多个品种。智能化大棚通过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环境调控等技术,显著提升了产量和品质,例如西红柿亩产可达7吨。本地菜农在科研团队指导下种植的“时髦菜”如圣女果、秋葵等,既增加了收入,也满足了市民对多样化蔬菜的需求。 -
科技赋能高原农业
自治区农科院引进筛选出15类、20余个适宜高原种植的优良品种,如抗寒性强的番茄中研系列、津研黄瓜等,增产幅度超10%。冬季通过覆膜、棉被保温等措施,确保叶类蔬菜稳定产出,本地冬季供给率从50%提升至70%。严格的农药残留检测和绿色栽培技术让市民吃上“放心菜”。 -
外地补充与物流保障
少量本地种植成本较高的蔬菜(如蒜薹)及冬季部分品种依赖云南、四川等地调运,东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每日协调340余吨蔬菜进出,通过冷链物流3天内即可从云南运抵拉萨。市场库存常备1900吨农副产品,有效平衡供需和价格波动。
拉萨“菜篮子”的稳定离不开本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全国供应链的高效协同。未来随着新品种推广和智慧农业深化,高原居民的餐桌将更加丰富,本地菜农的“钱袋子”也会越来越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