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5年冬季气候趋势预测,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但季内冷暖起伏显著,存在多次过程性强降温过程。综合气象部门预测信息,2025年冬季整体呈现暖冬特征,但需注意阶段性降温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一、整体趋势
-
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
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25年12月至2月,全国大部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上升1-2℃,尤其辽宁南部、天津、河北南部等地偏高幅度达1-2℃。
-
区域性差异显著
-
偏暖区域 :内蒙古中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华北北部、华东及华南西部等地气温偏高明显。
-
偏冷区域 :东北地区北部、内蒙古东北部、华南西部等地气温接近常年或略低,需防范极端低温。
-
二、关键影响因素
-
冷空气活动频繁
尽管整体偏暖,但冷空气南下频繁,导致多地出现降温、降雪、降雨天气。例如,1月上旬北方大部地区平均气温仅偏高1-2℃,冷空气势力较弱。
-
过程性强降温风险
预测显示,1月下旬至2月,内蒙古、黑龙江、河北等地可能经历多次降温过程,局部地区甚至出现冻害风险。
三、与“暖冬”定义的契合度
气象学上,暖冬以冬季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为判定标准。2025年大部分地区符合这一条件,但季内气温波动较大,导致“暖冬”特征并不均匀。更准确的表述应为“阶段性暖冬”或“暖冬伴冷冬特征”。
四、建议与展望
-
防寒准备 :尤其是东北、内蒙古等地居民需防范道路结冰和暴雪对交通的影响。
-
关注天气变化 :南方地区需防范低温对早春作物的影响,沿海地区需应对可能的风雨天气。
-
长期趋势 :2025年冬季气候特征可能反映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与季节波动的复杂关系。
2025年冬季以暖冬为主基调,但需警惕局地强降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