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食品职业打假相关新规主要围绕食品安全标准、消费者权益保护及打假行为规范展开,具体内容如下:
一、食品安全标准升级
-
营养强化剂分类调整
营养强化剂正式纳入食品添加剂范畴,通过D.16编号实现精准归类,避免商家通过概念混淆规避监管。
-
禁用与限制清单更新
- 脱氢乙酸、ε-聚赖氨酸盐酸盐等20余种物质被明确禁用或限制使用,例如脱氢乙酸禁用于面包糕点,真空软包装罐头因杀菌问题常违规添加防腐剂。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强化
-
禁止商家用“知假买假”抗辩
因食品质量问题引发的纠纷中,消费者即使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购买,生产商或经销商不得以此为由拒绝赔偿。法院不会支持此类抗辩。
-
惩罚性赔偿标准明确
- 生产或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可要求价款10倍或损失3倍赔偿,不足1000元按1000元计算。 - 若涉及死亡、严重健康损害,可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及医疗费用2倍以下赔偿。
三、打假行为规范
-
禁止恶意投诉
2025年2月8日实施的《GB 2760-2024》新规明确,投诉需与生活消费需要相关,否则市场监管部门不予受理。 - 以“打假”为名进行虚假投诉的行为,可能面临法律约束。
-
职业打假人资格限制
未来可能对牟利性打假行为进行限制,仅对标签瑕疵等特定情况豁免保护。
四、其他关键点
-
赔偿计算基准 :以实际支付价款或损失为计算基础,增加赔偿金额不足1000元按1000元计算。
-
证据要求 :打假人需提供购买凭证、产品检测报告等材料证明产品不符合安全标准。
总结
2025年食品打假新规通过严格标准、强化赔偿和规范行为,进一步保护消费者权益,同时为打假人提供更明确的法律依据。打假人需关注产品标签、生产日期等细节,依法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