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是自治区为提升种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生产能力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围绕种质资源保护、品种创新、制种能力提升和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展开。以下是核心内容的综合梳理:
一、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
种质资源收集与鉴定
开展农作物(玉米、大豆等)和畜禽种质资源系统性收集,建立覆盖6000份以上的种质资源库,完善数字种质资源库管理,实现“一资源一身份”。
-
濒危品种保护
支持建立敖鲁古雅驯鹿、河套大耳猪等濒危品种保种带,完善草种质资源中期库、林木种质资源设施保存库,保存资源总量达2.3万份以上。
-
外来物种管理
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防止外来物种对本土种质资源的威胁。
二、品种创新与育种体系
-
品种培育与改良
-
玉米:重点培育耐密抗倒、高产的极早熟、中早熟品种,单产目标为670-850公斤/亩。
-
大豆:支持高油高蛋白品种培育,要求粗脂肪≥21.5%、粗蛋白≥43%。
-
畜禽:培育6家国家级核心育种场,推动地方品种本土化繁育,如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等。
-
-
育种体系现代化
加大育种联合攻关、新品种审定奖励力度,支持制种大县和龙头企业发展,推动品种试验和制种基地建设。
三、制种能力与产业链延伸
-
制种基地建设
扩大玉米、大豆等主要粮油作物制种基地规模,提升机械化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
产业链整合
推动种业与农副食品加工、养殖业深度合作,支持建立1-2处奶羊种羊场,培育2家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形成“育繁推”一体化产业链。
四、政策保障与技术支撑
-
资金投入与补贴
2024年累计下达种业振兴资金2.22亿元,重点支持种质资源保护、育种攻关、品种推广等环节,2025年计划进一步加大投入。
-
科技创新与风险防控
强化种业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支持企业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突破品种、技术、装备瓶颈,提升自主化水平。
五、组织与实施
- 成立自治区种业振兴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建立考核机制,确保政策落地生效。
通过以上措施,内蒙古自治区旨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现代种业体系,培育出更多高产、优质、抗逆品种,为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