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曲病的病原物为 稻绿核菌 (Ustilaginoidea virens),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以下是关于该病原物的综合说明:
一、病原学特征
-
分类地位
稻绿核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稻曲病是其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俗名包括霉谷病、绿霉粒、羊粪粒等。
-
越冬方式
- 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或以厚垣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
-
孢子形态与传播
- 孢子座产生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分生孢子通过气流、雨水传播,厚垣孢子可附于种子表面萌发。
二、危害与流行规律
-
危害特征
主要侵染水稻穗部,导致叶片、茎秆和穗部出现病斑、枯死,严重时穗粒霉变,形成“羊粪粒”状病穗。
-
流行规律
多发于气候湿润、温度25-30℃的夏季(7-8月),与连阴雨天气密切相关。
三、防治策略
-
农业防治
- 选择抗病品种,合理密植,改善排水条件,减少田间积水。
-
药剂防治
- 使用杀菌剂如己唑醇、氟环唑、井冈霉素等,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药剂混配。
-
生物防治
- 利用植物叶际微生物组中的拮抗菌(如嗜硫小红卵菌HNI-1)抑制病原菌生长。
四、研究进展
-
基因工程
我国科研团队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如敲除UvSnf1基因)研究病原菌致病机制,为抗病育种提供理论支持。
稻曲病作为恶性病害,需综合管理措施以降低产量损失和保障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