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农村常见的毒蛇包括白头蝰、尖吻蝮(五步蛇)、短尾蝮、竹叶青、银环蛇、眼镜蛇和眼镜王蛇等,其中毒性最强、危险性最高的是眼镜王蛇和银环蛇。这些毒蛇多分布于贵州南部和北部山区,活动时间以春夏季节为主,咬伤后需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 白头蝰:头部白色,躯干紫褐色带朱红色横纹,毒性为混合型,咬伤后可能引发凝血障碍。常见于丘陵、农田和草丛,夜间活动频繁。
- 尖吻蝮(五步蛇):头大呈三角形,吻端上翘,体色棕褐带方块斑纹。毒性猛烈,咬伤后伤口剧痛、组织坏死,常见于北部山区枯叶堆或溪边。
- 短尾蝮:体短粗,尾尖黑色,毒性以神经毒为主,易导致心肌损伤。多栖息于草地、坟堆,春秋季活动频繁。
- 竹叶青:通体绿色,尾部焦红,毒性较轻但伤口灼痛。常缠绕树枝,喜阴雨天气,夜间出没。
- 银环蛇:黑白相间横纹,毒性极强(陆地第四大毒蛇),咬伤后无痛感但几小时内可致呼吸麻痹。多见于水域附近,夜间活动。
- 眼镜蛇与眼镜王蛇:颈部可膨扁,前者有眼镜状斑纹,后者体型更大且主动攻击。毒性为混合型,咬伤后组织坏死、呼吸衰竭,眼镜王蛇最快可在2小时内致命。
遇到毒蛇应保持距离,避免惊扰;被咬后立即拍照记录蛇类特征,用清水冲洗伤口并尽快送医。贵州仅贵阳市花溪区44军医院具备较全蛇毒血清,切勿迷信民间疗法延误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