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山溪鲵(学名:Batrachuperus tibetanus)是一种分布于高原地区的珍稀两栖动物,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一、形态特征
-
体型与大小
成体全长约194-211毫米(雄性),雌性稍短至181-197毫米。幼体体长可达130毫米以下。
-
头部与身体
头部平扁,躯干浑圆或略扁平,腹部平坦。四肢短粗,前后肢贴体时指、趾端相距1-2条肋沟,趾长顺序为3、2、4、1。
-
尾部特征
尾部粗壮呈圆柱状,尾鳍褶低厚平直,末端钝圆。肛孔处向后侧扁,雌雄均有微隆起的肛部。
-
皮肤与色素
皮肤光滑,颈褶和咽部有明显纵行肤褶。体表呈黄绿色、深灰色或橄榄灰色,部分个体无斑纹或具有不规则麻斑/小黑点。
二、生活习性
-
栖息环境
主要分布于海拔1500-4300米的高原或高山流溪,偏好石质或沙质混合底质的水域,对水质和森林覆盖度要求较高。
-
活动规律
多为夜行性,白天隐匿于石块或朽木下,夜间爬出觅食昆虫、水生植物等。
-
繁殖特性
雌性产卵于水中,卵粒乳黄色,排列在半透明卵鞘内。幼体在水中完成变态,孵化期约6-13个月。
三、保护现状
-
濒危等级 :2021年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
生存威胁 :因过度捕捞、栖息地破坏及生态环境恶化,种群数量减少。
-
保护意义 :作为“活化石”物种,对研究生物进化及生态健康具有重大价值。
(注:部分资料将西藏山溪鲵与山溪鲵(Hynobius tibetanus)视为同一物种,但两者存在地理分布和形态特征差异,需进一步研究确认。)